究竟菩提心和无相布施: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大解《金刚经》之(二)

什么是正常状态?要对正常状态下定义很难。我们看着这朵花,然后想,它是花,这被视为正常的概念。但如果有人走过来,开始吃这朵花,我们马上就会想,这人应该进医院了,因为我们认为那不正常。同样的,我们也会认为心理疾病、吸毒或者酗酒是不正常的。我们不就是这样定义正常状态的吗?

同样的逻辑,从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我们都不正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心理疾病,我们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情绪,所以透过我们的疾病而得到的所有认知都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举例来说,有人认为像路易威登那么昂贵的提包是物有所值,这难道不是不可思议的吗?为什么它在中国,尤其是日本那么受追捧? 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果好好想一想,就觉得追随这样的潮流是有点不正常。

但我们每天都在做许多类似的事。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某些原因在增肥,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某些原因在减肥,可是没几个人能给出深刻又合理的理由,解释他们为什么应该增肥或减肥。这非常不正常。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假日旅游,我们几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旅游。现在大家去旅游的地方也都没什么特色,没有多少不同。去逛Banana Republic(服饰品牌)、Gap(服饰品牌)、星巴克、Body Shop(美体小铺),也是一样。这基本上就像是去城市的另一个角落,还因为是假日,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吵架。

同样的,商店里的时装看起来也都一样。也许是我不够敏感,不过我真的看不出Kenzo (服饰品牌)和 Yamamoto(服饰品牌)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前几天我坐在一家咖啡店里,人们背对着我走向一个扶梯,我只看到他们的背影。不看他们的脸,这些人看上去简直就是一样的。

所以从一位真正圣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地球上做的一些事情,实际上很不正常。比如假设我能在地球上活八十年,这要求已经很高了,野心很大——这意味着我的生命现在已经过去一半,在剩下的四十年里,我需要多少条牛仔裤?我想二十条就够了,此外大概还需要八十件T恤衫。这么估算的话,我的生活可以过得很简约。不过我们可不是这样购物的,不是吗?有的人买东西就好像我们有十万只脚,或者有十万辈子可活。我们当然可以责怪广告公司,不过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的心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对生意人是很有利的,如果每个人的心理都健康,生意就做不下去了,因为谁还买东西呢?

我要介绍给你们的是究竟的正常心。

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培养智慧。经由听闻教法,可以培养一定的智慧。比如你听到这些教授而且觉得:“对,有道理。”这就是一种小的例证式的智慧。不过,如果你去思考听闻到的和阅读到的,然后产生更大的信心,那就更好。但是经由听闻、读诵以及思考得到的智慧,都是通过逻辑推理产生,这就像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然后思考它一样。

而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禅定。禅定时,我们做什么?我们试着逐渐放下和抛弃所有的参照点,例如见地、道、果和目标,所有这些参照点都需要被消除。只要有参照点,我们就会进行比较,与参照点比较常常是不安全感的来源。但我可不是说把心放空,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参照点。我的意思是,不要被参照点抓住或困住。

让我们从这部经的名字开始讲解。《金刚经》,我把它翻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它也被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三百偈颂的经文非常简短,目的是为了让追随者可以读诵、书写和保存。

这部经由阿难陀的宣告开始:“如是我闻,一时……”这句“如是我闻”,是个很重要的宣告,一方面说明阿难陀是个见证者;同时也表明阿难陀的解释或说明不是出自他自己的证量,他只是在复述佛陀的话语。此外他说“我闻”,他并没有宣称他已经理解了。

你们必须记住这是一部大乘经典,而讲述者是声闻乘行者。阿难陀不是大乘弟子,他属于声闻乘。很奇怪,我们大乘弟子看不起声闻乘,称呼他们为小乘;可是没有他们,所有的佛教经典都不可能存在,例如《心经》是由另一位声闻乘行者舍利子所叙述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这表明事情不是发生在一个模糊的场合,而是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这个祗树给孤独园在舍卫国,人们相信佛陀在舍卫国停留的时间最长,园子的中间有一片树林,叫祗树林。不仅是阿难陀,当时还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场,不只有声闻乘的比丘,还有许多大菩萨。

一天早晨,佛陀从居住地起身,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结束后,开始吃饭。他在中午把一天的最后一餐吃完,便收起衣钵,又洗了脚。然后,他非常专注地端坐在天神铺好的坐垫上。这些都是象征性的教授,以便烘托出这个深奥教法的氛围。许多大比丘聚拢过来,向佛恭敬顶礼,绕佛三圈,然后坐在佛的周围。尊者须菩提也来了,坐在某个特定的地方,随后他起身,把法衣搭至左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与佛对话。

这就是场景。在经典中,常常能找到关于场景的描述。这些场景也许很印度化,然而其具体细节却是非常深奥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

这部经里有很重要的教授,其中一些形而上的对话,实际上和当今物理学家在研讨会上讨论的话题是一致的。好像他们是原始的发现者,这些问题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被探讨过了。假如你认真想一想,这真的很稀有: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某个地方的树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谈论着最深奥的话题。他们没有讨论如何统治国家,如何以“如果不这样或那样就会下地狱”之类的话恐吓民众,他们讨论的是深奥又先进的话题。

我们可以理解,须菩提在跪下后,首先赞美佛陀:“多么稀有啊,佛陀,多么稀有啊,佛特别护念诸菩萨。”他说了两次“稀有”,这是他做出的重要评论。顺便解释一下,也许正因为这样,中国的高僧大德们才极为强调读诵《金刚经》。

确立佛的继承人很重要。如果你读诵、思考、修持《金刚经》,就成为佛的传人。伟大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佛的传人,没有人是主要的继承者。成为佛陀的传人不只意味着成为佛的弟子,而是要继承佛的圆满。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本身就具有成为佛陀传人的品质,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就是佛,我们拥有佛性潜能,这个事实很奇妙。同时,如来特别护念那些培育佛性潜能的菩萨,这同样稀有而不可思议。

须菩提问佛:“菩萨如何才能圆满深奥的道?如何才能证得本性?”佛说“善哉”,他赞许须菩提的问题,然后建议须菩提专心聆听。佛接着解释,菩萨应当如何建立、如何安住在这深奥的道上,以及如何发菩提心。

佛最开始跟须菩提谈的是菩萨的发心。菩萨应当如何发心呢?菩萨一定要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决心。包括所有卵生的,比如鸟;所有胎生的,比如人; 所有湿生的,比如蝴蝶;所有化生的,比如天神;所有像我们一样有形色的以及无形色的,比如某些天神或鬼;所有像我们一样有思想但是没有粗重五蕴的,比如一些高级又特别的神;甚至所有更高级的无想天的天神。菩萨要引领所有这些众生证入究竟涅槃,让他们获得解脱。当然所有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的众生也都要被度化入涅槃。这段话当中说,即使最高的无想天的天神也被包括在度化范围内,这样的天道常常被误认为就是涅槃。事实上,有些教派可能就以这个境界为最终目标。可是所有这些境界,无一例外都必须被度化。这就是菩萨应有的发心。

接下来,佛说,当所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被度化后,菩萨不该以为有任何众生得到了度化。这句话是真正的关键。记得我提过的安慰剂吗?希望所有众生快乐、希望所有众生证悟的愿望,激励着我们修行。可是佛说,菩萨必须了解,实际上没有任何众生得到了度化。这表明,相对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安慰剂。

不要误会,当佛说菩萨不要以为有任何众生被度化,他不是在说菩萨不应当满足于救度众生的行为,而应当继续去度化更多的众生;他是在说,如果菩萨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那么这位菩萨的见地就是错误的。若一位菩萨认为有“寿者”(寿命长度)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可是,我们的心是这样想的。

我们中间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菩萨,认为真实存在的众生正承受着真实存在的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过,如果一位菩萨执着或固化于认定“众生”是一个实体,那么这位菩萨只不过是在积聚痛苦的因。

事实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没有什么是“寿者”。什么是“我”?“我”只不过是贴在由诸蕴组合而成的几个实体上的标签。举例来说,一张桌子由桌脚、桌面,还有其他一些部分组成,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桌子”的概念。“人”是这样,“众生”也是这样。

除了作为标签之外,“寿者”并不存在,此生以前的时刻已经逝去,例如我们刚才的休息时段,它已经过去,永远地过去了,它再也不是个实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今天下午会发生什么?对此我们只能想象、只能假设,却无法确定。

当我们谈到“寿者”,我们是在谈长寿,我们相信长寿,不是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诸如维他命和人参之类的东西。可真相是,我们只是在想象,就如同我们设想今天下午的计划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说当菩萨度化众生时,一定要知道并没有“人”或者“众生”被度化。

再说一遍,当菩萨了悟没有真实存在的众生被度化,那就是究竟菩提心。这不是在做否定,如果是否定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否定;这也不是说菩萨要抛弃众生,如果是抛弃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众生可被抛弃。

这就是为什么佛在《金刚经》里说,菩萨要有度化所有众生的发心,不只是鸟类、人类,而是所有众生,包括那些无想天的天神;同时菩萨一定要了悟,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众生可以被度化,这就是究竟菩提心。

举例来说,当一名菩萨布施一枚硬币给一个乞丐,这个布施行为必须是基于如下的了悟: 并没有真实存在的对象可做布施。即便如此,菩萨还是要布施这枚硬币,佛从没说过我们不该这么做。这相当的深奥。

出离心也是这样。出离的标准定义是: 了知执着是无用、无自性的,所以我们应该摆脱它们。例如在孩提时代,我们觉得沙堡和玩具好玩,可是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觉得它们没意思了,因为我们知道那些很假,孩子气的玩具开始被溜冰鞋、滑板、松松垮垮的牛仔裤取代。成年后,我们意识到滑板也完全没用,没意义,所以我们就戴劳力士手表、买昂贵的汽车、镶金牙,等等。不过到了八十岁左右,我们发现这些也没有用,到那时候,说不定桌布和筷子这类东西能让我们开心。

知道自己基本上已经厌倦了旧的玩具是一种我们有过的很重要的出离经验,不过,不单是这种出离,我们甚至要谈没有什么可以出离的出离,这是最伟大的出离。当我们粉碎沙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摧毁什么沙堡。

同理,当布施时,并没有真正的乞丐可以布施。不知怎的,我们陷入了以金钱及财产为重的观念,其实是人类的心,才决定了金钱和财产是必需的。比如现在我们的心认为石油是必需品,因为我们要开车,要坐飞机,因此石油很重要。可是也许不出五十年,我们会认为水更重要,或许还会因为水而争斗。你看,石油、钱币、金子、钻石,或者房地产的价值,不过是由我们染污的心加诸其上的。事实上,石油与水超越了这种价值。

修布施的菩萨一定不能住相,不能住于声、味等相,甚至不能住于布施的相。为什么?因为如果菩萨在修布施时渴望或依赖于相,那么这位菩萨就在度量,如果这位菩萨在度量,就表明有个参照点,好像有一个终点线可以期待似的。而这将意味着痛苦,意味着竞争与焦虑的痛苦。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能够度量吗?”须菩提说:“不能。”佛又问:“南、西、北方的虚空,能够度量吗?”须菩提说:“都不能。”佛接下来说:“须菩提,如果一位菩萨,不住于度量任何相或终点线,那么其布施就被称为无量布施,这种布施的结果是无量的,无法度量。”

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这是一个有关度量的非常重要的教授。通常在宗教的思维中,人们总是在衡量。比如如果布施穷人,下一世就会富有,我们有这类度量。还有其他形式的度量——布施一枚硬币不如布施一百枚硬币慷慨;而相较于菩萨施舍自己的血肉肢体,布施钱币就算不得什么。我们总是有各样的度量,就好像用磅秤称重量一样。

只要我们还在称重,还在度量,就会觉得自己是有限的。经典里从来没有提及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一百万次之后,才能圆满布施,没这样的说法。然而,当听到释迦牟尼佛在还是菩萨时曾布施自己的肢体给老虎,这样的故事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一种启发,我们会说:“多么了不起的布施啊,多么慷慨啊。”

当释迦牟尼佛还是菩萨时,有一次他乞食只得到五粒米。在返回的路上,他遇到迦叶佛,他把这宝贵的五粒米抛向迦叶佛作为供养。通常来讲,如果米是这么的珍贵,我们可能会用纸把米包好,确定它们被放到接受人的手里,而且被恰当地使用。可是,释迦牟尼佛只是把米抛向了空中,因为得遇迦叶佛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启发,将米抛出去是他能做的最好供养。依此福德,据信他成为转轮圣王——伟大的宇宙之王。

我们谈论的是最上乘的布施,其中要注意关键的一点:佛不是在否定布施行为。你不能想:“好吧,既然没什么可布施的,那就不用去布施了。”如果你真的已经了悟“没什么可布施的”,怎么会想“那就不用去布施了”呢?所以佛做了结语,他告诉须菩提,菩萨要把心安住在这个教授上。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拉巴”:三种基本而重要的方法丨如何积聚福德(三)
成佛核心在“般若”•五种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丨大乘攻略
高度总结成佛综述:法报化三身、心佛众生、体相用、中观、瑜伽、如来藏丨大乘攻略
番外智慧20230324丨临终中阴:了解死亡,给福德一个机会
挣钱、成佛两不误: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的生意人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直接成佛的修行——最直接的方法)第十八章:金刚乘(下)丨最高大乘智慧推荐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是大菩萨行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