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35小节.
【楞伽原典】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注释】
春时焰:即阳焰。
不知非水:不知阳焰非水。
乐色境界:乐求外色境界。鹿逐阳焰时,不知非水,其性虚妄,唯自心现。愚夫乐欲时,亦不知不但非乐,反而实是苦因、苦本,其性虚妄,唯自心现。
见生住灭:于无生灭中,妄见有生、住、灭相,执为实有。
取内外性:因而取著内外一切法之性,以为实有体性。以计实有体性,故以为可执取、受用。
【义贯】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切时,忽“见春时”旷野中阳“焰”,“而”便“作”实“水”之“想”。以其自心“迷”惑痴“乱”而四处奔“驰、趣”向彼阳焰,然“不”能了“知”彼阳焰实“非水”,唯自心妄想所现之相。“如是愚夫”(愚夫亦如是),为“无始”世来,自心“虚伪妄想”之“所熏习”,贪嗔痴“三毒”之热渴,焚“烧”逼切其“心”,而“乐”求外“色境界”,如鹿之乐逐虚妄之阳焰。如是,于无生灭中,妄“见”一切法有“生住灭”相,因而“取”著“内”根身、“外”器界一切法之“性”为实有,而“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之妄“想”,且依于此等“妄见”,而“摄受”取著一切法。
【诠论】
这“鹿逐阳焰”之喻,是比喻一切境界本无生灭,亦非在内、在外,亦无可欲之境。但愚夫由于无始妄想之习气,内熏本识,而成三毒,三毒逼切,故起现行,追逐外在自心所观虚妄之色境,贪求欲乐,而不知欲境非乐,实是苦因,其性非有,唯自心现。于是于无生灭中,妄见有生有灭,遂执著内之根身、外之器界,皆有实性,因而起一异等见。
现在来看“四句”之妄见如何运用在阳焰之喻上: 如见阳焰是水时,邪见者则说:“此水是有吗?”若不见时便说:“此水是无?”若有无俱见时,则说:“此水是亦有亦无吗?”(因阳焰唯自心如幻而现,所以可能时而见有,时而见无,阳焰之有无,随其心之动向而定)。若于上面这现象起疑心,生否定之想时,便说:“此水是非有、非无吗?”如是瞎子摸象,这一切,都是依于自心所见,本无外性。若达唯心,则不会如是妄起言说,自惑惑他。
第二卷.第36小节.
【楞伽原典】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注释】
犍闼婆城:即是海市蜃楼。犍闼婆又译为乾闼婆,是帝释天之乐神。“乾闼婆”义为寻香,或香阴,以其不食酒肉五谷,只求香以资其阴身,且其身恒常出香气,故名香阴。犍闼婆能作幻术,幻作城楼,于中游戏、奏乐,而彼所幻之城,唯是幻相,并无实城。商人入于山、海之中常见阳焰化为城室,于中闻有作乐等声,所以称海市蜃楼为寻香城,亦即键闼婆城。
凡愚无智,而起城想:凡夫愚痴,无有智慧,而生起实城之想。
无始习气计著相现:这是由于无始世来之妄想习气计着,故见有城之相显现。
彼非有城、非无城:彼犍闼婆城,非有实城、非无妄现之城,唯是自心所现性。
【义贯】
又“如犍闼婆”幻“城”,本非是城,“凡”夫“愚”痴“无智”不善分别,“而”生“起”实“城”之“想”。这是由于“无始”世来之妄想“习气计著”,故见有真城之“相现”。而“彼”犍闼婆城,“非有”实“城”,亦“非无”妄现之“城”,唯是自心所现性。“如是,外道(外道亦如是),由于“无始”世来之“虚伪”戏论“习气”,而于一切自心现性横生“计著”,且“依”之而起“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妄“见”,而“不能了”达“知”解这一切法,唯是“自心”妄“现”之“量”,本无实法可得。
第二卷.第37小节.
【楞伽原典】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 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注释】
种种庄严:种种庄严之境界。
自身入中:梦见自身入于其中。
觉已忆念:醒后,回忆想念梦中的庄严境界。
士夫:人。
恶见所噬:为恶见所吞食。
不知如梦:不能了知诸法如梦,无实。
【义贯】
又“譬如有人,梦见男、女”骑乘种种“象、马”之“车”,或“步”行于“城邑、园林”之中,其中并有“山、河、浴池”等“种种庄严”之境界,且梦“自身入”于其“中”,忽然梦觉;“觉已”,回“忆”想“念”梦中庄严之境界。“大慧,于”汝“意云何,如是”之人 (“士夫”),“于”先“前所梦”之事,若醒后,仍“忆念”爱恋“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凡夫亦如是),为“恶见”之“所”吞“噬”,依于“外道”邪“智”恶“慧,不”能了“知”诸法“如梦”无实,唯“自心”所“现性”,因而“依”著“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邪“见”。
【诠论】
此节言外道见诸法,以为实有,执之不舍,而起妄想言说戏论之四句;正如梦中所见景物,以为实有,执之不舍,因而起种种虚妄言说一样。
第二卷.第38小节.
【楞伽原典】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注释】
如是,未来外道:未来世之外道亦复如是。
恶见习气充满:由于恶见之妄想习气充满其心。
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余”其余,其他。此谓:其他如佛所说之令人舍离有、无断常恶见之真无生正论。
亦说言无:亦谤说同彼所见为无。
谤因果见:此为拨无因果,诽谤因果法之恶见。
拔善根本:拔断众善之根本。
胜求者:求胜法之行人。
当远离去,作如是说: 应当离之远去;但不是默然离去而已,更应为世人破彼邪见,不受其害,而作如是之说。
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彼外道之人,随于计著自相、他相、共相 (俱相) 之邪见,而立有、无等妄想之四句。
堕建立、诽谤:接着更于一切法本空之中,妄“建立”有,及于实有常、乐、我、净之真如法中,“诽谤”说一切皆无。“建立、诽谤”亦即断、常二见。
【义贯】
又“譬如画像”,画面本来是一平面,“不高不下,而彼凡愚”妄见,“作”有“高下”立体之“相”(以比喻:一切法本无高下,而凡夫愚痴妄想分别,而见有高下)。“如是,”于“未来”世,诸“外道”,由于“恶见”之妄想“习气充满”其心,因而“依”着“于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虚妄四句之“见,自坏”善根,且“坏他”人善根。不但如此,其“余”如佛所说令人舍离有、无”等恶见之真“无生之”正“论”,彼“亦”谤说言”为同彼所见,一切皆“无”。此则为拨无因果,“谤因果”正法之恶“见,拔”断众“善”之“根本”,毁“坏清净”白法之“因”,欲为“胜”进而“求”正法“者”,应“当远离”弃“去”说如是法之人,且亦应为世人破彼邪见,以不受其害,而“作如是说:彼”外道人“随”于计著“自”相、“他相”及共相 (“俱”相)之邪“见,因而立“有、无”等自心“妄想”之四句,彼如是作“已”,便“堕”于妄“建立”有 (常见),及妄“诽谤”无 (断见)之中,“以”如“是”邪“恶”、坏善之“见”,彼“当堕”于“地狱”。
您的每次点赞和转发都是
布施善行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