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读懂《金刚经》: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大解《金刚经》之(一)

《金刚经》开示 (一)

非常高兴能够稍微讨论一下这部深奥的经。许多人为此牺牲了周末时间。相比一大早跑到这里来,你们大概有许多更好的事情可做,但你们付出了这样的牺牲。我相信,如果以正确的发心这么做,必定可以累积许多福德。

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出于好奇;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因为朋友的勉强或影响。这样很好,因为会给我一些压力。我想这大概是我必须还的业债吧。

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认为可以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你可能认为,这部深奥的经能给予大家都在寻找的通向快乐的钥匙。不过我得提醒你们,期望不要太高。

有些人来这里,也许只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多次亲口提过的——来自这部经本身的加持。大家都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缘,《金刚经》能带来极大的加持。

也许有些人心想,这是一个宗教开示,所以期待听到许多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该避免等实用教授。宗教总是与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我们对佛教也有这样的期望。渴望得到“应该如何做”的指示是人类的天性。

我注意到,《金刚经》在中国大乘佛教徒当中非常受欢迎,这很好。我最近在读老子的《道德经》,我觉得它与《金刚经》很类似。不过,尽管中国人喜爱读《道德经》,却似乎更喜欢流连在儒家的思想里。我们向往得到简单的指引,如同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所提供的指导。我们渴望有人告诉我们,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例如拥有正确的见地和行为,就可以获得某种成就作为奖赏,比如可以生在天堂。这是我们想要听的。

佛教也许应该有些简单可循的规矩。比如说,佛教徒一生“必须”去菩提迦耶朝拜一次,或者佛教徒不能吃鸡肉——印度教不准吃牛肉,伊斯兰教不准吃猪肉,那么佛教徒就不准吃鸡肉吧。还有,佛教徒每天要做三次祈祷,早、中、晚各一次。如果但凡这么做,就是佛教徒,那地球上会有比目前多一百倍的佛教徒。但是,不晓得幸还是不幸,佛教不那么简单,它有极丰富的多样性,它深邃、广大、无穷无尽。

须菩提——《金刚经》的叙述者或开场者——曾经问道:“在未来末法时代,人们真的会接受这样的教授吗?”佛答道:“你怎么会问这种问题?”有许多理由可以证明须菩提是对的,他的疑问非常有价值。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所谈的,超越了我们平常的概念。不过,不要以为是因为这部经非常神圣,所以说它超越了我们的概念。

月称菩萨曾说,一个人至少要证到菩萨初地,才能诠释佛经。因此请不要期望我去逐字逐句地解释这部经,但我会试着摘录无著菩萨和莲花戒菩萨释论中的一些解释。

为什么《金刚经》的内容如此难以接受?简单来讲,是因为这部经说,整个佛法基本上就像一种安慰剂。由于佛法见效,我们毫不怀疑这个安慰剂是有作用的,尽管如此,听到佛法是一种安慰剂还是挺可怕的。你不怕吗?我就怕。修道基本上就是个骗局,我们所深爱的修道其实是假的。一个宗教可能指着其他宗教说:“那个宗教是假的。”但除了佛教,没有别的修道会宣称自己是假的。这是个很重要的声明。

举例来讲,当佛陀说:“那些以相见我的人,拥有错误的见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会立即下意识地想:“那么佛一定有其他的相,而不是那些绘画、雕塑或用木石做出来的相。”

不过,即便我们所热爱的修道是一场骗局,即便它是安慰剂,它却是必要的安慰剂,必要的骗局。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执着、束缚和串习,必须被斩断。藏语中的“Dorje Churpa”或梵文中的“Vajracchedika”,有很多不同的译法,中文往往翻译为“金刚能断”(能断骗局之金刚),很多藏文译师则把它翻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因为我用的是藏文译本,所以我要讨论的是能斩断金刚的智慧。

说到“斩断”,就意味着存在一个“问题”——一个需要被斩断的壳或形相。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所有的串习。习性是问题,有些习性像蛋壳一般脆弱,轻轻一敲就可以破除;有些则非常顽固,就像因陀罗的标志——金刚。英文Diamond可能并不是“金刚”的正确翻译,金刚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据说它可以摧毁一切,却不会被任何东西毁坏。我们的一些习性和执着是如此顽固,就如同因陀罗的金刚,似乎无法被摧毁。而这部经教授的智慧,甚至能够切断这种金刚。

有些染污容易被断除,有些则很难,这主要取决于你对这种执着的习惯有多深。刚开始还完全是新手的时候,戒烟戒酒很容易;可是如果一直抽烟或喝酒一阵子之后,你就离不开它们了,不只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甚至是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如果突然停止抽烟喝酒,你和那些抽烟喝酒的朋友们混在一起,也会觉得很别扭,没办法真正跟他们交流。所以基于种种原因,即使你意识到喝酒抽烟会让你的身体和精神受损,你还是停不下来。你抽烟喝酒的习惯变得很顽固,不过还没有金刚强。假如你最后采用某种方法,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师,或者进行某种治疗,强迫自己戒掉了烟酒,那会如何?你会因为能够达到不抽烟、不喝酒的境界而骄傲。这种因戒了烟、戒了酒而产生的骄傲,就像是金刚,它是一种最顽固的习性。只要你还落在戒了烟的状态里,就意味着,你依然被“曾经抽过烟”的意识纠缠着。根据《金刚经》开头的讨论就能知道,你不仅应该不抽烟,你还应该超越不抽烟的骄傲。

这就是为什么须菩提问佛陀:“末法时代的凡夫能接受这种教法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可以理解这一建议:“不要抽烟,那是个坏习惯,不利于你的健康。”可如果再听到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超越戒烟的骄傲”,就会感到很困惑。甚至许多人会回过头来猜想,这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应该再去抽烟呢?

再举个例子。因为听说了所有地狱道的痛苦,所有那些关于烧烙和割截的可怕描述,大多数人愿意听从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言行不端就会落入地狱,所以我们最好守规矩。”佛教徒甚至把地狱景象描画在寺庙的外墙上。但要理解大乘佛教所说“你的嗔恨与地狱没有差别,不存在外在的地狱”,却不容易。更难理解的是,由于没有与生俱来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去净化这种非本具的嗔恨,跟使用安慰剂没有什么差别。

还有一个例子。许多人喜欢听到:“佛安住在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地方。”我们也愿意这么想:如果我们向佛祈祷,佛就会降雨加持,赐予所需,并保护我们免于磨难,等等。因为当诸事顺利,我们心情也不错时,我们可以向佛祈祷。但这其实与抱怨没什么两样。能有个人可以让你在需要时求助,在不顺时埋怨,也是蛮好的。而难以理解的是,你的心是佛。这挺吓人的,因为如此一来,所有的责任就是自己的了。让人更害怕的是,心根本就不存在,这使得理解下面这段话很困难:“只要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只要有佛的颜色和形状,它们就都是骗人的,都是虚假的。没有这些才是真实的。”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特质是般若——根本的智慧。其他的特质,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次于智慧。这不是我编造的,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第九品中说:“所有广大无尽的菩萨行,如布施等,都是为了智慧而说。”什么是智慧呢?这很难解释。《金刚经》诠释了它。以下是我的解释:智慧是我们的心处于最正常的状态。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拉巴”:三种基本而重要的方法丨如何积聚福德(三)
成佛核心在“般若”•五种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丨大乘攻略
高度总结成佛综述:法报化三身、心佛众生、体相用、中观、瑜伽、如来藏丨大乘攻略
番外智慧20230324丨临终中阴:了解死亡,给福德一个机会
挣钱、成佛两不误: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的生意人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直接成佛的修行——最直接的方法)第十八章:金刚乘(下)丨最高大乘智慧推荐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是大菩萨行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