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追求只是自由: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

一个人除了自救,没有其他人能拯救他。
或许应该换个说法,“自救”应该说成“升华”。
尽管每个人“升华”的目标不一样。
其实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由”。但由于不同的人的“心和语言的迷宫”——相和名——经验和认知——不同,所以导致了他们的“想法”和“说法”不同。
有两种不同,比如第一种,他会认为他追求的是年轻貌美或者钱粮多多,而不是自由,这是“相”上的不同。
比如第二种,他一听说“自由”二字,就感到莫名的“反感”,他恐惧或回避这个词汇,这种现象,在表面上,就是“名”的不同。他在概念或认知上,就对“自由”不感冒。
应该分析“自由”这个概念,就像穷人自己应该分析穷人为什么想挣钱却挣不来钱一样,以便进入更为“澄明”的境地。
人们回避真相,回避思考,这个现象——回避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的。
唯有思考不会出错,但思考有可能将我们导向错误。
佛陀是一个讲述真理的人、在述说真相,又或者,他是一个骗子?
佛陀自己的语言系统,在表面上看,就是自相矛盾的。
单从形式逻辑上看,哪怕只是执着形式逻辑的人,都可以推出结论:佛陀是一个骗子。
——真理不应该(在语言逻辑上)“自相矛盾”!
佛陀自己也说过:我在“无上正等正觉”上,一无所得。
这令我们很困惑。
他说,佛法,即非佛法。
/
我想,“法”,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的本体,比如,那张桌子。第二,本体的属性,比如,那张桌子的性质。第三,对性质(义理)的讲述,比如我说,那张桌子是由分子构成的。第四,导向真理的教育,教育方法,比如,我如何才能让你理解、相信——那张桌子是由分子构成的。
其中,第二条和第三条,我们往往合并为一条:性。
实际上,我本来要说,“法”有三义:体、性、教学法。
/
回过头来,思考会导致错误,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经验系统和语言系统,可能存在问题——必然存在问题(问题即“受限”)
但是,“回避”思考,同样会导致问题,使我们远离真理或真相,就好比如,如果你不去“思考”“如何”挣更多钱,就真得很难挣到更多钱。
如果我们“完全”不思考,我们如何接近真相和真理?
/
可能有这样一个关键事实: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掉进了“思考”的“漩涡”——这就是佛教概念“第六意识”!(需要对“八识”概念有基本了解。)
/
一个反感“思想”和“思考”的人,不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只要他还在“起分别心”,——比如,他“感觉”钱比思想更令人神往,比如,他厌恶、逃避“思考”,热爱吃喝玩乐,等等——只要他还在“比较”“好坏”,他就在——思考!
他就在进行——思想!
因为,他的“第六意识”——“分别心”的运作,就是思考,就是思维——这种运作,是一分一秒未曾停息的!
他一直在思想——思和想——他却不知道“自己在思想”!
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不承认,所以才说,他厌恶和反对,而事实是:他厌恶和反对的,是他分分秒秒、心心念念正在做的!
不思考,但已经陷入了思考,无法摆脱思考。
思考,又会导致错误。
怎么办?
陷入思考,是指,陷入了一种“自动思考机制”。我们不应该在这种貌似不思考的自动机制里进行思考。我们应该思考,思考什么?进行什么样的思考?
——我们不但应该思考“事物”和“现象”以期走向真相和真理;更为重要的,我们应该思考“思考”,以便摆脱那种“自动思考机制”!
但是,那种自动思考机制太强大了,以至于“它”能“吞噬”一切,使得我们进行的一切思考,都终将远离真理,所以,我们必须“远离”“第六意识”!
所以,“止”,而后“观”,佛陀却没有对我们强调“思”。
当然,最初“闻思修证”里,也有“思”。
思的第一义,是思“第六意识”,是思“思”,反“思”。
——如果不思,就不会认识到“六识”的存在。即便如此,思,也是从“观”开始的。
但是,“思”仍然起到了它的巨大作用——如果不思,它就极有可能无法摆脱“自动机制”的“第六意识”之“思”。
阶段逻辑:
不思即必定陷入自动之第六意识思——思思——反思——止——观(非思)——智——非分别心(第六意识之思)
佛陀之大,在究竟实相,在方便智慧,在行于中道。世间希有者也。毁谤佛法者,实福薄者也。然于佛之慈悲智慧,所谓毁谤,所谓福德厚薄,皆无实性。佛陀一空,万相峥嵘,息则寂寂冥冥,用则润生寰宇!妙哉希有,空哉虚无!
/
万法诸相,或尽其粗大,或竭其细微,则能突破藩篱,自由所向。若不尽粗竭细,乃执于中,则犹入迷宫,渐深渐复,渐行渐远,处处墙障,看似路途,实则费脚,无能去处,终究颠沛,苦难能说也。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是大菩萨行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