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懂了自己的心理生成过程,才能读懂他人的心理和世界景象:成佛心理学丨《楞伽》成佛了义精讲(三)


【楞伽原典】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注释

广说有八相:“八相”,其实就是八种识。唐译作:“识广说有八。”

真识:就是如来藏识

现识:就是阿赖耶识。

分别事识:“分别”通常是指第六意识的作用,但在此则包含第七末那,因第七识内能攀缘第八阿赖耶识,执为我,外攀缘第六意识,执为我所,因此亦能分别人、我,故摄在分别事识中,总名为七转识。

诠论

: 这一节经文中说有三种识,而前一节中说有三种相(参阅前文,点击标题跳转——三相——转相、业相、真相:成佛心理学丨《楞伽》成佛了义精讲(二),且这三种识与相的内容又几乎差不多,到底有什么差别?

:不同。前面所说的三种相,是诸识中每一识都含有的三种相状、现象、或性能,若以一个英文字来说,即诸识之三种 Qualities (性质)。这是在本经中三相的意义。再明白一点说: 这里的三种识,每一识都含有前面所说的三种性能 (“相”):真识含有真相、业相、转相的性能,现识及分别事识也都有这三种相,不但这三种识有连广说的八种识,每一识都有这三种性能:眼识有转相业相、真相,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也都有这三相。这是本经中“相”与“识”的关系至于在《起信论》中。阿赖耶的三细相与三识也是不同,不过与本经所说的并不一样。依《起信论》言,三细相是真如体上,由一念妄动,所生起的三种现象,称为“相”,(全是阿赖耶本体上的事,与本经不同,详如前。)这时,三细只有“相”现起,还未得“识”之名,亦仍未有“识”之用,因此可说“相”是初期的发展,等后期定型后,才称为“识”,变成识之后,每个识方有“独立的个体与功能”,而“可以独立作业了”。再以“业相为例当还在业相的阶段,尚无“业识”之名,更无“业识”之体用,故只称为“相”,不名为“识”。其他二者可类推

【楞伽原典】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注释

持诸色像:“持”,是摄持、显现之义。现识:是指第八识三细中的“现相”,也就是阿赖耶的相分。

【义贯】

“大,譬如明镜”能摄“持”显现种种“色像”,“现识”所在之“处”能显“现”诸色像,也是同样的道理

诠论

此处佛为何以明镜比喻现识? 有两层意义:一、明镜显物时,是一时顿现,并没有先后的分别;二、明镜只要对境便能显,它本身并没有取择,所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现识也是这样,它现起外在诸物、山河大地、有情无情,是一时顿现的,不分前后,而且它本身亦无取舍憎爱有所取舍分别的则是第六意识

【楞伽原典】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注释

现识:简言之,即第八识,阿赖耶识.

分别事识:即前七识。

此二坏不坏:“此二”指现识及分别事识两者。“坏”依本质来看,即是改变、转变之义;从识体上所现之影像来看,即是谢灭之义。“不坏”,就是不改变、不转变、不谢灭之义。

相展转因:“相”是互相,“因”,为生起之因。这句是指第八识(现识) 与前七识 (分别事识) 展转互相为生起之因。

诠论

前面说过,前七识本为第八识受无明熏而生起的,如此,可说第八识为前七识生起之亲因。前七识生起之后,紧接着便开始作业 (“造业”): 攀缘摄取尘境,前七识攀缘摄取到的外尘影像,便反过来供给第八识 (称为“反熏”,第八识便将这新得的资料 (“业”) 储起来 (所以阿赖耶又称“藏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储藏众生所造的一切业,不散失,而最后受报的,也是阿赖耶因为只有它保存众生所造的业,前七识只是采办,可说是“中介者”(Aegent),它一办完一件事,将资料供应给第八识后,便马上灭去,等下次根尘相对时——有生意来了——它再生起,去采办 (摄取)。) 当前七识把采集到的资料交给第八识时,前七识自己便随即灭去,这时便称前七识“坏”,因为前七识是依境缘而起,刹那生灭的。当前七识把新的资料交给第八识贮藏起来的时候,在前七识中,这些新资料便不复存在,这时便称这新资料(外尘彩像)在前七识中“坏”,但因已转到第八识中,所以在第八识中这些资料便得“不坏”。当第八识得到前七识采集到的新资料,且予以储存时,这时,这些新资料的加入便引起第八识中业力的总合或整体上的变动,由于这改变,于是便称第八识“坏”(虽然原来新增的“业”并“不坏”)。接下来,若再有根境相接时,前七识又再从“新的”第八识体中生起,再去采集。此时这个七转识又与前一个七转识不同,因为七转识是由八识体中生起的,八识的内容已经“坏”过(调整过),因此这个依据八识而起的七转识,也是“新”的。这个新的七识,与旧的七识相比,内容已不同,因为业力已经增加、或改变了,所以它再去攀缘执取外境时的态度与方式也不同,这个不同,就称为七识“坏”。但这个“坏”,只是与前一刹那的七识相比,有所不同,才称为“坏”;若不比较,则它本身是个崭新的东西,因此便称“不坏“,换言之,它生起时,因有比较,故称“坏”,再下一个刹那,它住时,便称“不坏”。这个“不坏“的新七识,又去采集尘境,又再供给新业,让第八识贮存,然后自己又灭去 (“坏”);又再次造成第八识的改变(“坏”),改变后的新八识住时,又称“不坏”,再从其不坏的新识体上生出新的七识(“坏”)……如是,循环展转,互为生因,无有尽时,于是,众生的业力便越积越多,业障也越来越深,最后便积重难返了!当然,若遇好因缘,逢善知识教授,前七识所采集的业,便是善业、清净业,这时便可以清净业的资料而改变藏识的内容(“反熏无明”),而渐渐使无明减少心渐明,终于能自见己心,趣向解脱、菩提。

简而言之,前七识与第八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的意思是:首先,(一) 前七识由八识体上生起,摄取六尘、供给第八识贮藏、前七识灭 (“坏”);(二) 第八识贮藏七识所采集之新业,引起八识内容之改变而产生“新的”第八识,因而令旧的第八识灭 (“坏”,新的第八识住 (“不坏”;(三) 根尘再相接,新的藏识体上生起新的七识(“坏”——与前一个“旧”七识相比较而言)、新的七识住 (“不坏”、然后摄尘、接着反资第八识、最后七识灭 (“坏”); (四) 八识贮新业、改变(“坏”)……

义贯

“大慧,现识(阿赖耶识,亦即第) 及分别事识(前七识)”这两者皆有“坏”与“不坏”的现象,而此二者,一坏、一不坏、因而互“相展转”,互为生起、改变之“因”。

附及,由第八识生起前七识,名为“展”,“展”是开展之义,由一成八,故称“展”。由前七识反熏第八识时名为“转”,“转”是反转,回头反熏之义。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是大菩萨行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