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生灭?谁不生不灭:成佛心理学丨《楞伽》成佛了义精讲(五)

【楞伽原典】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注释

泥团、微尘:即泥团与微尘。

非异非不异:亦即:非一非异。“不异”即是一,一即是同。

金、庄严具:即金子与用金子所打造的装饰品

非彼所成:则泥团应非微尘 (“彼”) 所构成

而实彼成:而泥团实为微尘所构成。

是故不异:是故泥团与微尘两者性实不相异

义贯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两者非一非异“金”子与用金子打造的装饰品(“庄严具”),也是一样,非一非异。“大慧,若泥团”与“微尘”相“异”的话,则泥团不应是微尘“所”构“成”的,然“而”泥团“实”在是微尘 (“彼”所构“成”的,因此,两者性实“不”相“异”。然而,如果说泥团与微尘两者完全没有相异之处的话,“则泥团”与“微尘应无分别”(而为同一样东西,不应有两样东西。)

诠论

这一段是比喻转识、藏识与真相三者,非一非异,来表示真相不灭的道理。上一节,佛指出如何修道而灭妄然而佛怕不明白的人以为真心也因藏识灭而灭,所以特别提出这个比喻,表明真心心体不灭,只是妄心之相灭

这里,微尘比喻真相 (如来藏),因为尘性是不会改变的。泥团比喻藏识;尘(如来藏) 之所以成为泥团 (),是因为有水份 (无明) 的原故,这水就隐含在其中有水,真相之尘则变成泥,水干 (无明灭) 则泥团散,复为尘 (本性现),而尘不灭。相同的,无明灭时,藏识之泥团散,而微尘(如来藏) 真相宛然无有改异。金饰也是一样,金子比喻真相,由于有匠人之工及火等因缘,而得把金子打造成金饰之器。匠工、火等因缘,比喻无明及种种境界,所成的“金庄严具”比喻藏识、转识。虽然成了种种庄严具,但只是金子的形相改变,金子还是原来的金子,金性并没有改变。同样的,若再把这些金庄严具熔成一块金子,消失的只是那些庄严的形相,金子之性还是丝毫不动。因此,不管你怎么变: 金变为金器,金器再变为金;乃至尘加水为泥团,或泥团去水,复散为尘,也是一样,变来变去,金性与尘性总是在那,总是不变,这用来比喻:不管你修道断惑归真、或者起造业堕于三涂,于圣于凡,或染或净,那真如本性永远是一样,永远不变永远在那里,故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是这道理,虽然真如之性,凡圣无异,这是真如的“不变”义,以了不变,则不落断见。但真如还是有“随缘”义,以有随缘义,故随缘成物、成器,以了随缘,故不堕常见。而凡夫以不了此,故妄自起惑,依染境,而忘失本性,枉入诸趣,枉受大苦。故欲修道证真,必须了此真性不失、不灭不改之理,方能与至理相应

【楞伽原典】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注释

转识:即七转识,亦即前七识。

藏识:即阿赖耶识。以阿赖耶有贮藏众生一切生死业果之功能,令不散失,故称藏识。又,以唯识家言,阿赖耶具我爱执藏义,故称藏识。

真相:即如来藏自性情净心。

藏识非因:谓“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

而自真相实不灭:“而”如来“自”体之”“真相实不灭”

非自真相识灭:谓并非如来藏自体之真相灭

业相:指藏识及转识二者。

【义贯】

(就像微尘与泥团非一非异,金与金饰非一非异,)同样的道理,大慧,“转识”(前七识)、“藏识”(第阿赖耶识)与“真相”(如来藏)三者亦是非一非异:此三者“若”是完全不一样的三种东西的话,(彼此完全相“异”,)则阿赖耶 (“藏识”)应“非”前七识生起之“因”。(因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不会有因与果的关系,如瓜与李不同,瓜不能生李,猫与狗不同,猫不能生狗。但七转识的确是由藏识生起,而藏识也的确由如来藏因无明风动而起,所以不能说这三者是完全相异的三样东西,因此此三者非异。) 但如果说这三者是一而非三,(也就是说:是同一个),那也不对。因为这样一来,则当根境不相对时,七“转识灭”,这时,“藏识亦应”跟着“灭”。(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而实不然: 藏识之体实不随七转识灭而灭,所以不可说藏识与转识是同一个。)“而”且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相”亦“实不灭”。是故,大慧,修道断惑时,并“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真相识灭”,而只是依无明及虚境界而现之“业相”(藏识、转识)“灭”而已如果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相”真的“灭”的话,则“藏识”(阿赖耶)之本体应“灭”。(因为藏识是依真如而有。而藏识之本体实不断不灭,因为藏识之本体是真如。正如前面的比喻:泥团与金饰之相可坏,而微尘之性与金性实不坏,是同一个道理。)

诠论

《起信论》上说:“依如来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所以修道破时,灭的只是阿赖耶的生灭部分,亦即,但其相灭;而阿赖耶的不生灭部分,亦即如来藏性,则不灭。此即《楞严》所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是此义。“寂灭”者不生不灭也,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藏性。因此,妄可灭而真终不灭;相有改,而性终不迁。这是楞伽一经的管钥。因为一切修道、破惑、证真之入门与究竟尽在于斯:欲入如来无上道门者,非此不得入;欲得究竟证悟者,非达于此,不得谓究竟。故此理实为修学无上正法之最精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