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 三慧 三德丨法相无量

第1节.三
佛如医王,法如良药
僧如看护,戒如服药
——《大智度论》

提要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是佛教的信仰中心,也是超越世间的圣财。佛,指证悟宇宙真理,而又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教化众生的圆满觉者。法,指佛所宣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解脱。僧有“和合众”的意思,为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那么,为什么称为“宝”?世间的财宝,能解决人的生活问题,而佛法僧是出世间的财宝,能成长我们的法身慧命,故名为“宝”

正文
何谓三宝?佛、法、僧,通称为三宝
——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是觉悟圣者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以后,就是佛陀。普通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觉,化度无量众生,有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为娑婆教主,人天导师,故称他为佛宝。
——是梵语达摩的称谓,指三藏十二部的经典
佛陀在世,行化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中所开示的一切教法由其弟子大迦叶、阿难等结集,分经、律、论三藏流通至今,内中皆为阐扬宇宙人生真理,是渡苦海之宝筏,离烦恼得解脱之良方。
——是梵语僧伽的略称,具有和合、安乐、清净之义,通称男女出家人为僧众。
僧众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能接引众生灭除烦恼,了脱生死,因此叫作僧宝。
三宝种类颇多,较为普遍的有:
1.化相三宝: 指释迦牟尼佛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五比丘为僧宝,所以又名最初三宝。
2.住持三宝:指佛陀圣像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一切比丘比丘尼为僧宝,亦可名为常住三宝
3.真实三宝: 以法身、应身、报身为三宝,又名自性三宝、一体三宝、理体三宝等多种意义。
三宝具备无上功德,在一切宗教的教主、教理、教徒中是为最圆满、最清净的。三宝是黑暗的光明、苦海的舟航、火宅的甘霖迷途的救星,所以我们要敬三宝。

注释
1.四谛: 指苦、集、灭、道四种真实不虚之真理
2.十二因缘: 指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五比丘:又作五群比丘。乃佛陀成道之初,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即: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
4.法身: 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
5.应身: 指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基而变化显现之身
6.报身: 指佛之果报身。

第2节.三慧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
若人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三慧经》

提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佛教讲“三慧”,主要是勉励大家要广泛听闻正法,并能进一步思维经义。佛法重在多闻薰习,菩萨修二十五圆通,耳根圆通是一个重要的修行;听有时比眼看还重要。平时要经常思维、反省、内观,才能生出智慧。修就是实践。所以,佛教鼓励人要听闻、思维、修行;以闻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正文
佛教是注重智慧的宗教,有了智慧才有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才能断除烦恼,才能证悟成佛;没有智慧的人,福报再大,还是不能究竟解脱,所以学佛除了要培福以外,更要具足智慧。
佛法中的智慧,与一般所讲的智慧不同,一般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有时反而会助人为恶。佛法中的智慧,是般若,是通达诸法真理、指向人生正途的法炬,要得到这种智慧,需要从佛法中精勤修学,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依其方式有: 由闻法而来的智慧,称作闻慧;由思考而来的智慧,称作思慧;由修行而来的智慧,称为修慧。
1.闻: 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也就是从听经闻法或阅读佛典,由文义而引入悟境,进而对佛法生起甚深的信解,从而得到无漏圣慧。这是依听闻所成的智慧,故称“闻慧”。
2.思慧: 以闻慧为基础,进一步加以思维、考辨诸法的甚深法性,以及因缘果报等事相,而有更深的体验、更亲切的了悟。这是由思维所闻所见的道理而生之无漏圣慧,故称“思慧”。
3.修慧: 依据闻、思所成的智慧而对佛法有所悟解,进而与定心相应,观察抉择诸法实相,以及因果缘起等真理,也就是经过止观双运后所引发的深慧。由于此乃依修习而生的无漏圣慧,故称“修慧”
佛教讲“多闻薰习”,就是说学佛要经常听经闻法,并要思维经义,尤其要如理实践,如此闻思修三慧具足,方能找回本自具足的佛性,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注释
1.无漏: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2.止观: 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止息一切外境与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第3节.三德
智者在众中,不说自功德
若人所称赞,愧心无取着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提要
三德,指佛果位所具足之三种德相,即:智德、断德、恩德据《佛性论》所举:(1) 智德,指其所具之德,乃是从佛之立场观察一切诸法之智慧。(2)断德,指灭尽一切烦恼惑业之德。(3 )恩德由于救度众生之愿力,而予众生以恩惠之德。以上三德配于法、报应三身,同时智、断二德具有自利、自行、自觉之内涵,而恩德则具有利他、化他、觉他之内涵。

正文
赞扬佛陀的深广功德,歌颂法宝的无尽秘藏,那就是佛法的“三德”
1.智德: 佛陀是大智慧者,所说法宝可以破除一切无知。在时间方面,佛陀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方面,佛陀可以照见此界他方;在众生方面,佛陀可以看清形形色色。佛陀是真理的体现者,亲证般若,如大光明聚。在佛陀之前,没有黑暗、没有愚昧、没有无知,佛陀是大觉的智者。
2.恩德:佛陀是大慈悲者,所说法宝是为救济一切众生。在五趣来说,天堂地狱的众生,无一不是佛陀救度的对象;在人间来说胎卵湿化的有情,无一不是佛陀慈济的子弟;在三界来说,无色无想的行者,无一不是佛陀化导的目标。佛陀是三界的大导师,广施慈悲,如苦海救星。在佛陀之前,无论是谁,都能得救,都能离苦都能得乐,佛陀是慈悲的恩人。
3.断德: 佛陀是大解脱者,所说法宝可以断除一切烦恼。对修持上来讲,佛陀已完成各种行门,所作已办;对断障上来讲,佛陀已无余习,已无烦恼;对证果上来讲,佛陀已亲证法身,功圆果满。佛陀是宇宙间的解脱人,证知实相理体,如虚空广大无边。在佛陀之前,无论是谁,都能断障,都能离恼,都能脱苦,佛陀是无畏的勇者。
佛陀的智德是般若,佛陀的恩德是慈悲,佛陀的断德是解脱。三德,也和儒家的三达德勇类似,但儒家的智仁勇,怎样也不及佛教三德智、恩、断的深广无边。
三德,智德是属于理智的,恩德是属于情感的,断德是属于意志的。佛陀证悟了理智,净化了情感,升华了意志,佛陀完成了人生最高的德行,所以成为佛陀。

注释
1.五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又作五道、五恶趣五有。
2.胎卵湿化:指有情出生的方式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
3.余习:谓虽断除烦恼,然犹存残余之习气。又作残习、余气
4.证果:指证入果位。即以正智契合真理,进入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之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