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大乘道次第。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认识自我”。这个“自我”是假我,下午我们探讨“认识真我”,真我就是“无我”,我们的如来本体,空性实相,它是涉及密法层面的胜义谛内容。
我们来看“认识自我”。
自我,亦名我执。以内容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我、法二执虚妄而生,无有自性。
什么是“我”?什么是“我执”呢?我们所说的“我”往往只是小我、假我、自我,局限在一个小点上,而不是看全面。这个“我”在佛教中就称作是无明,也称作魔王波旬。当你把“小我”当成我的时候,就是无明,就是被波旬所控制。
小我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所说的我执,就是执着身体是我,我就是这个身体,叫我执。佛陀用了一个比喻,就像大海,大海中的任何一滴水都是大海的组成部分,因此都是大海。就像我们身体上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代表着我们,是不是?任何一部分都是我们。但是在大海中有个能量块,自然产生一个我执,当一念我执产生的时候,形成了一个独立个体,就像在水上形成了一个气泡。“哦,气泡是我,大海是人家,人家大海多伟大,我就是一个小气泡啊!”这滴水抱着小气泡不放,这个能量显现不放的时候就叫我执,假我并非真我,当假我产生的时候,他会有个基本的恐惧,他害怕自己破灭,怕自己消失,保护“我”不破灭,不消失的想法,我们称为法执。
我执和法执,就是这么纠结产生的。比如头目手足等组成的身体,如果有个手指突然觉得:“我是个手指,什么时候我也能变成个人?”其实他放弃“我是手指”的想法,他本体就是个人。但是他形成了错误想法:“人那么高大,咱们手指那么小,我可别没了。”他就害怕。于是这个小指头独立成了体系。但是从本体来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他存在一个自我意识,产生一个自我意识的感觉,错认为这小部分就是我。就像我们想:“人家佛那么神圣,那么伟大,我也想成佛,咱什么时候能成佛?”佛陀告诉我们:你本来就是佛。就像这个小指头想:你看咱这么卑微,人家“人”那么高大,咱什么时候能成个人呢?我们说,这个小指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从来没有不是人,只是他误认为自己是个小指头,不是“人”,我们就是这样。我执就是这么产生的。佛陀告诉我们,它是个无明。当这个小指头认为它是独立的时候,就是无明。小手指总感觉自己是那么卑微,自己是指头里面还是最小的一个,会很卑微,总是不自信,感觉自己很苦,甚至感觉自己很惨,这都是错误的。这个小指头认为自己是个指头,不是人,这种感觉我们称为我执。
我执以内容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什么是人我执呢?人我执就像这个小指头想的:这个小指头就是我。法我执就是:我得保护它,别让它消失了。“这是我”和“我要保护”,这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
以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什么是缘起呢?就是产生的因缘。什么是俱生我执呢?我们就是因“我执”投胎进人这个世界,一出生也就自然继续带着,这就叫俱生我执,从前世就带来的,前世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后面会讲到。
什么是分别我执呢?随着年龄的长大,别人开始教导他,你看到坏人要躲开,别碰火会被烧着……他就开始分别:别碰火会烧着,别下河会淹着,别跟那人混,他是坏孩子。这就分别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等,分别我执慢慢累积产生。
俱生我执,就是我们一出生,不高兴就哇哇地哭,饿了塞个奶头他就吃,这个能量就是俱生我执,与生俱来。没说是哪个小孩还得培训吃奶,不用培训。一出生就有这种本能,这种本能我们称为俱生我执。后面相续而产生的就是分别我执。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我、法二执是虚妄而生的,并非真实的就像这个小指头,认为它是自己,它在这里独立思考,它是虚妄而生的。其实不用他思考和造作,他只要接纳来自大脑的信息,享受安然于本体就可以了。
1.法执代表信念、价值观、规条。我执为体,法执为用。法执如爱犬一般,以忠诚服务于“自我”为基本信念,力图实现“我”的安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是众生产生烦恼纠结的根源,也是众生转凡成圣的修行所在。
法执是什么呢?法执代表信念、价值观、规条。信念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价值观就是我们对事物的价值认识,规条就是规约制度。
我执为体,法执为用。万事都有体和用,就像这个杯子是体,里面能装水就是用。水是体,我喝了它能够解渴就是用。灯、火是体,它能够放光明就是用。万物都有体和用,体就是本体,用就是它的作用。我执为体,法执为用。法执是依附我执而存在的。如果没有我执,法执就不存在了。就像灯火灭了,光明就消失了。这是体和用。
法执,是围绕我执而存在产生的。我执产生之后,法执就专门来保护它。就像我们本能的保护“我”:冬天冷了,我得买件棉衣;夏天热了,我得穿件单衣;天下雨了,我得买把伞等,这些想法都是法执在产生作用。法执就像狗一样,专门为自我服务,它不管“我”是好坏对错,它认为是“我”,就为之服务。它是非常强大的潜意识力量,坚决捍卫它认为的那个“我”。当我执不安全的时候,法执也会不安全,法执会在第一时间保护这个“我”。法执能量十足,遇到危机时它会紧急跳到前台。例如走在路上,突然飘来一个东西,我们会自然地用手去保扩头部,其至眼睛还没有看清楚,胳膊就已经挡住了:我们开着车在路上行驶,突然有个人横穿马路,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脚已经本能地踩住刹车了。这个能量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法执产生的作用。法执在我们的心性中,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它隐藏在潜意识层面,当危机出现,它就跳到前台,控制局面。
我们外在有两层意识;意识、潜意识。内在还有藏识。我执和法执都是在潜意识中,它直接影响着意识。表层的思想叫意识,我执和法执在潜意识中时时刻刻影响我们,但又让我们感觉不露痕迹。它在里面隐藏。
法执是怎么产生的呢?由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收回来的六尘,信息累积,就形成了潜意识。我们产生的所有烦恼,都是因为我、法二执所产生的感觉。烦恼和痛苦,快乐和解脱,其实都决定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事没有根本关系。并不是说你挣了多少钱就快乐,没有钱就不快乐,不在于这个。快乐与不快乐,感受好不好,其实只是一个感受。因为法执不一样,所以大家对同一事物状态的感觉也不一样。苦乐的感觉是一个内在的心理活动状态。我们要知道产生烦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往往认为:外面的一件事让我们产生烦恼,这个人说我坏话让我产生烦恼,那个人做了我不认可的事让我烦恼。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并不是外面的事让我们生烦恼,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产生烦恼。
比如,你看到有两个人在嘀嘀咕咕,你就想:说什么呢,背着我说话,看那表情在说我坏话吧!你心里很生气,开始恨他。慢慢你走近了,听他们说:白菜降价了,你没买啊?没有,那你赶快去买点吧,现在挺便宜的……哦,不是说我,你马上就舒坦了,刚才的烦恼其实是你自我判断的纠结。
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个人打你一下,你想谁啊?回头一看你不认识,找茬的!你刚要生气,那人说,不好意思,认错人了。哦,认错人了,没事,不生气了。其实这里面有个状态,并不是那人拍打你,或者不拍打你产生烦恼,而是你自我的感觉,你自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我们买了辆新车,开着到商场买东西,买完东西出来看到,有辆车倒车,倒到自己车上了。刚买的新车,昨天才挂的牌子,你愤怒:你怎么倒的车啊?! 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的车,我的车在那边停着呢。接着心就不疼了。一看是自己车的时候心绞痛,不是自己的立刻就不痛了。因此,我们的感觉认为是“我”的,我执和法执就产生纠结,开始疼,是心理的作用。当知道不是我的时候,马上就不疼了,疼和不疼的转变就这么快。由此,我们知道痛苦和烦恼其实就是心理活动。并不是说还要理疗半天才不疼了,不需要,发现不是自己的,当场就好了。不是外面具体的事让我们疼,是我们对外在的事物的认识让我们感觉疼。所以,疼是“感觉”在疼,烦恼是“感觉”在烦恼,快乐是“感觉”在快乐。它只是一个感觉。
如果你想调整世界,不容易调整。如果你希望调整你内心的感觉,则是很方便调整的。只要适当地加以训练,内心的感觉是随时可调整的。调整到你总是舒坦,充满喜悦的状态。当我们把我们的心调整到随时都保持喜悦状态,我们就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当然并不是说人人都能即刻做到,但只要稍加心理训练,初步效果即刻就能显现。自此,赚钱你会欣喜,赔钱你也很自在;当官你很高兴,不当官你也很幸福。怎么都是充满了喜悦,因为喜悦是在内心完成,和外面的具体事情没有太多的关系。外面只是辅助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的因素。我、法二执的纠结是众生烦恼的根源,同时也是众生转凡成圣的修行所在,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位置点。
2.我执和法执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所有的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
我执,就是分别我、我的。我执有时候会扩展,有时候会缩小。首先,他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再拓展为那人是我兄弟、那是我的朋友;然后再向外拓展就是我的山东、我的中国。乃至宗教中都有“我的信仰,我修的法门”,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我执。因为产生巨大的我执,法执就随着它而产生,随着它而延伸。它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以及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
这个小孩调皮捣蛋,天天流着鼻涕,不讲卫生,不爱学习,但是你为什么疼他呢?因为他是“我儿子”。那个孩子很优秀,考得很好,干干净净,你不会疼他,因为他不是“我的儿子”。
因此我们要注意,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找到那个根源,包括面对出家师父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说这位师父很好很修行,我就护持他,跟着他学习。不!他认为这位师父是“我的师父”,我就跟着他。不是“我的师父”,再好,那是人家的。在修行中要警惕,你是基于“我的”而参加某种法会活动呢,还是你真实地基于法的修行而用功?这是我们要加以警惕的,其实我们假以修行的名义只是把“我”扩大而已。很多人把“我”不断地强化,认为是修行,只是把外面的某种事物加盟进了“我的”概念里面,所以才对他好。因此,我们要警惕,我们要认识到它,认识到这种思想。
3.信念是事情应该如何,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怎样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我们的法执包含这三种:信念、价值、规条。
假如我们有个基本的信念:狗是咬人的。价值就是:我们不能让狗咬着。产生的相应规条就是:见到狗要做好防护措施。法执就慢慢产生了,大量的法执累积在我们的心意识中,力量就很强大。再比如说,我们有个信念:要有钱。价值认为:有钱能买东西。然后就有个规条:要具体行动去挣钱。任何一个法执都包含这三个层面:信念、价值、规条。这三种就形成法执,在我们的心、意、识中。由于存在大量的错误的信念,错误的价值,错误的规条,也就导致产生了错误的人生,错误的努力,错误的感觉。越来越多,就会很苦。
我们来看,你当公务员,你就想当大官。“我要当官”,这是基本信念。为什么要当官呢,他的价值认为当了官说了算。然后就产生规条:我怎么才能当官呢? 见了领导我要说好话,我要看领导的眼色,我要给领导送礼,于是他的一生,就围绕这个在前进。商人就想办法赚钱,学者就想办法出书,演员就想办法出名。我们仔细思维:其实他要的是这个东西吗?你从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一直往上升,你当了多大的官,就说了算呢?说了算到底是什么状态呢?你仔细发现,其实他要的是:自由。从小就有种意识,被人管着不自由,管着别人就感觉自己的世界很宽松。就像小学生当个班长就能管着全班,全班同学写作业,他就可以转来转去。慢慢的他就想着要当官,法执就这么一点一点地累积累积,然后他就开始围绕着信念、价值、规条运作。他忘了为什么要这样?他的核心其实是为了要自由。自由在佛教中叫解脱。为什么我们疯狂地赚钱?我们小的时候,看见人家买棍吃,咱们买不起只能看着别人吃,在那一刻就感觉我要赚钱买东西。或者带着弟弟出去,看人家买东西,弟弟很馋,自己没钱给他买,就下决心我一定挣钱,给我弟弟买冰棍吃。
这种意识逐渐地贯穿进去以后,就成为我们的人生动力。其实,都不是把有钱或者当官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有钱当官后可以获得“自由”——我们渴望自由和解脱。然而,有钱了就一定能够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你仔细想想,你可以买来健康吗?你能买来爱情吗?你能买来友情吗?你能买来亲情吗?你能买来寿命吗?你发现钱不好使了。没钱的时候还宽松些,有钱的时候就不宽松了。咱们在座的生意都不是太大,太大的话根本没空来听课,你养活几千人,大家一张嘴就要吃饭,年底了工商税务你要走访,客户你得维护,质检的、环保的、安检的,你全得走访,根本没空来听一堂课。
我们想升官发财的核心就是想要自由和解脱,而自由和解脱并不是钱和官能给我们的。你官再大,钱再多,面对死亡的时候根本不自由,仍然会心生恐惧,官越大越恐惧,同样钱越多死亡的时候越恐惧。孩子们得分家产吧,分不平得打架啊,而且你心里还很难受——穷人死就死吧,我这么有钱也得死。死得更不甘心,还增加了痛苦。因此,我们要调整心态,不是说当官和有钱不好,我们是说:你心态调整不好,做什么都是苦的,都得不到自由和解脱。如果你没有修行,调整不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你有钱也苦,没钱也苦,有官也苦,没官也苦,一样的苦。我们要调整好心理状态。不管我们此时此刻外在的事业有多大,我们把内心的感觉调整好了,心理强大到可调控信念的时候,我们随处都可以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