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注释】
鼓跃:鼓动跃进。
藏与业如是:“藏”,为第八识。“业”,为转识,前七识;因为是第八识之业用,故称前七识为“业”。“如是”是指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关系,亦与水与波之间的关系一样。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中之“波浪”的“性”质,是依水而“鼓跃”前进,此则人人“可”以肉眼“分别”见之。第八“藏”识“与”前七“业”识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是”分明,以“何”缘“故”,凡夫于海之波涛可分明见之,而于心业却毫“不”能“觉知”?
第2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上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注释】
依彼譬类通:“彼”是指海水与波浪,及藏识与业识二者。“譬”,为譬喻。“类”,是类比。“通”,是令彼凡夫因而通晓。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因为“凡夫无智慧”,所以不能明见觉知藏识心与诸业识。第八“藏识如巨海”之深广常住,前七转识“业相”则“犹”如巨海中之“波浪”,依境风而乍现,然而这只是“依彼”二者之性相相近,而作的“譬”喻、“类”比,欲令彼凡夫因而“通”解晓了,并非无形的心业真的如有形之海浪,可以肉眼见之; 无相之心业唯有智眼方能得见。
第3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注释】
日出光等照:“光”,是阳光。“等照”,平等照射一切众生,不分等级高下。
下中上众生:为上智、中庸、下愚三等众生。
为愚说真实:“愚”,为愚夫。“真实”,为究竟,即法身之境界。义谓:亦应为愚者开演究竟之法身境界,令其开悟。
已分部诸法:义谓:佛已分别于诸部中,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
何故不说实: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示阿赖耶之真的究竟实法?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道:日出”之后,其“光”平“等照”射“下中上”一切“众生”,无有分别;“如来”之智光“照”射一切“世间”亦如是。因此,如来亦应“为愚”痴凡夫演“说”究竟“真实”之法身境界,令其开悟而且佛既早“已分”别于诸“部”中开演种种诸识之妄的权“法”,“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说”究竟真“实”之法,以令其了妄即真?
第4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注释】
真实:即真实之理。
彼心无真实:“彼”,指愚钝众生。以愚劣众生,惑业障重,心中全是虚妄之相,毫无真实之理与智,故说:“彼心无真实”。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若”对愚痴凡夫“说”出究竟“真实”之理,奈何“彼”愚痴凡夫“心”中,全为无明烦恼、虚妄之相覆盖,毫“无真实”之理、智,因此与真理不相应,是故我不对愚夫开演究竟真实之法。
【诠论】
此节两句点出如来于愚夫为何不示究竟之法的道理,这也是诸佛菩萨及诸祖师非机不说,非器不传的原因;非不慈悲也,以若非机而说,即是非说,于说者有过,而于听者常有害也,是故诸佛如来之法,皆应众生心而现,待机而说,令其得利也。
第5小节.
【楞伽原典】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注释】
一切俱时现:“俱时”,即同时。此谓: 如海浪、镜像及梦境一样,众生之心与外境亦常如是一时俱现。
心境界亦然:“心境界”,为众生心与心外境界。“亦然”,即亦常如是一时而现。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上两句是说一切因缘具足时,则内心外境便一时俱现。这两句是说: 然而有时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而逐渐令诸识展转生起。
识者识所识:以下四句偈为阐示前七识生起之次第及其得名之原因。“识者”,是指第六意识。“识所识”,上一个“识”是动词,了别之义。“所识”,是第六识所了别者,指前五识。全句之义为: 所谓第六意识者,是因为它了别其所了别的前五识,故称第六意识。(因第六识简称识,“识”即了别之义。又,第六识最大的功能及特性,即在识别,故称为“识”。)
意者意谓然:“意者”,是指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或“意识”,故常为了与第六意识两者容易分别起见,而称“第七末那意识”。“意谓然”的“意”为心之义。“谓”,是以为。“然”,是如此。全句义为: 所谓第七未那意识者,是众生心中执第八识之见分及相分为自内我法,且自以为然,定断不错,执著不舍,故称第七末那为意。
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五”是前五识。“显现”是显示现量境界。此二句言:前五识则是直接显示现量之境界,且随境生之前后转生,无有一定之次第。
【义贯】
(彼愚夫心中所现之不真实相,)“譬如海”水中之“波浪”,或如“镜中”之“像及梦”中之事等,“一切俱”同“时”而“现”,众生之“心”与心外之“境界亦然”,常如是一时而现。然而有时“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之“故”,则种种境界“次第”牵心引发“业”用,而令诸识因渐次展“转生”起。所谓第六意“识者”,为“识”别其“所识”别之前五识,故名为识;所谓第七末那“意”识“者”,为执第八识之见、相二分为自内法,且内心之中(“意”) 自以为“然”,自以为此为真实之我,如此执我,其意坚定不舍,故名为意。前“五”识“则以”直接“显”示“现”量之境,且各随着诸境缘生起之次第,依次转生,彼此之间“无有”“定”之“次第”。
第6小节.
【楞伽原典】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注释】
工画师:“工”,巧也。工画师喻佛。
画弟子:画师之弟子,喻菩萨。
布彩图众形:分布色彩,图绘种种形像。
我说亦如是:我所说之法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彩色颜料之中本无图文可见可得,然以众生心攀缘故,见有和合,见种种色彩和合而生图文之想,而实彩色性离,离心意识。此喻佛所说法之文字性离,文字之中本无所有,亦无有道,亦无非道,然以众生心攀缘,见文字性非空,见文字中有道,见文字有实自性,见文字与道和合,而实不合。故说“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笔”为彩笔,“素”为绢素、画布也。此谓种种图文亦非在于彩笔之中,亦非在画布之中有图像可得。
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绮”,斜也,不顺经纬纵横之相也。错者,错综也,谓错综真俗也。如来一切言说施设,皆为方便示导,欲令即文离文,即言离言;文字图像,有如指月之指,月不在指,然若无如来之指,则众生无由见月。道亦如是,道不在文字言说,然若如来不说,则众生无由见道、悟道、入道。是故如来种种方便言说,首在随众生之根欲,令其欢喜信受,然后渐渐化导,入于正道,此乃如来之不舍大悲也,故言:“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为绮斜纵横于有与无之间,错综于真与俗之际,而绘成众像。“众像”,比喻如来所建立之一切法。
【义贯】
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譬如工”巧的“画师”,以“及”“画”师的“弟子”(如来为画师,菩萨为画师弟子)一起共同分“布彩”色,绘“图”种种 (“众”)“形”像。“我”所“说”之法“亦如是”:“彩色”颜料之中“本无”图“文”,亦“非”于彩“笔”之中有图像可得,“亦非”于绢“素”之中有图像可得,然“为”愉“悦众生故”,令其欢喜、渐入正道,故如来“绮”斜纵横于有无之间,“错”综于真俗之际,而“绘”成“众”多妙法之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