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 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注释】
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异见”,为差别见,即见法有异也。此句唐译作:“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及色所有分别”。
当思惟自心现妄想:唐译作:“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
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以“一切法为自心现”之法门为方便而教授之。此句唐译作:“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义贯】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汝等诸菩萨应“当”远“离”于“兔角”与“牛角、虚空”与“形色”等一切差别“异见”之“妄想”分别;且“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常自“思维”观察“自心”所“现妄想”分别之相,不但如是自修,并且应“随”缘“入”于一切国土,“为一切刹土”中之“最胜”佛“子”宣说,“以”一切法悉为“自心现”之无上“方便”法门“而教授之”,令入佛智。
第2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注释】
色等及心无:色与心本皆无体,此颂心境两空。
色等长养心: 但凡愚不了,却取色等外法以长养其妄心。
识藏现众生:“识藏”,为八识藏体。谓众生一切境界皆为八识藏体所现之影像,本无实体。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心意及与识”,指八识。“自性法有五”:“自性”,为三自性;“法有五”,即指五法。“无我二种”,即二种无我。“净”,指这一切皆本自清净无相。此颂八识、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皆本自清净无相。
广说者:即是佛。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此颂牛兔二角展转待观,互相为因,而成有无等妄想分别。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此颂分析牛角至于微尘不见牛角自性,因此不起色为实有之妄想。
心量安立处:此为颂上思惟自心,离有无计,为圣智心量安立之处。
恶见所不乐: 然此却为外道执恶见者之所不乐,以其心着有无故,恶见覆心故,与圣智不相应故。
觉想非境界:“觉想”,为依见闻觉知之妄想。此句即:亦非凡夫觉想之境界。
声闻亦复然:亦即,亦非声闻之境界。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本皆“无”体,心境本空。但凡愚不了!却取外“色等”相以“长养”其“心”,因此根“身”及身所“受用”之器界由之而“安立”,然此等诸法自本而言,皆为八“识藏”体所“现”之“众生”境界,本无实体。然以凡外不达心境本空之理,妄见为有,逐外生心,故如来大悲开示,说八识(“心、意及与识”)、三自性、五法 (“自性、法有五”)、以及二种无我 (“无我二种”)、凡此诸法,本自清“净”无相,唯心所现,令彼知有内心,了无外境,期于心境齐泯,即是真心。此为“广说者所说”之无上至理。见牛兔角之“长短、有无等”皆为实有,如是有无相待,“展转互”为因而“生”:“以”对“无故成”立“有,以”对“有故成”立“无”。如是言论皆不得正因。若析色至于邻虚“微尘”以“分别”其中色性,则知色性本无,如是则“不起色”为实有之“妄想”。此唯“心”现“量”为圣智第一义“安立”之“处”,然此为外道执“恶见”者“所不乐”者,以其乐着有无,心为恶见之所覆故,亦“非”凡夫依于见闻“觉”知之妄“想”所能达到之“境界”,至于“声闻”行人,“亦”不能了知。此为“救”度一切“世”间者“之所说”其“自觉”圣智“之”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