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智慧20230321丨中阴:一个证悟成佛的机会

佛教徒相信,转世会持续不断,直至摧毁相续的因缘到来。这个因缘就是赫赫有名的“证悟”,证悟意指从轮回相续中觉醒。

一些人要求我讲授有关死亡的题目,想到这是一个为自己累积福德的好机会,于是我答应了。

在《般若经十万颂》(以下简称《般若经》)当中,佛陀曾言:“悲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认为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财富,像是房子、金钱、朋友等世俗财富,那么其实我们还有一种超越世俗的财富。各位都知道,财富很难获得,超越世俗的财富尤甚。对于佛法初学者来说,超越世俗的财富更是不多。

“悲伤”是身为一位修行者应该具备的重要财富之一。当然各位可能会认为,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有太多令人伤心的事了,但一般的悲伤跟我将要谈的这种代表财富的悲伤并不相同。一般的悲伤就像尝试将三颗草莓叠罗汉,也许第二颗还能勉强站在第一颗上面,但是再往上放第三颗就很难了。有时情况更糟,第三颗草莓在第二颗上面站住了几秒钟,看似能站稳一样。这可不妙!因为它给你希望,让你觉得下一次会成功,下一次会不同。我们的生活就有点像这样,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各种事物,但鲜有人觉得自己过得还可以或已经充分活过了,我们想的多半是“我还未好好活过”——这样的悲伤是世俗的悲伤。

而超越世俗的悲伤,也就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代表财富的悲伤,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幸福的悲伤。这有点儿类似聆听一首悲伤的歌。这种悲伤来自了悟事实,了解到不论你做什么,不论你多么接近成功,第三颗草莓终究只能站立一会儿,然后就会掉落下来。了解这样的事实,这样的悲伤感,基本上就像是嘲笑自己。我们谈的是这种悲伤,丘扬•创巴仁波切称之为“由衷的悲伤”(genuine heart ofsadness)。

我们像是在嘲笑自己、自己的做事方式、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这对我们会有帮助。人生如此辛苦,所以我们不停地逛街购物,仿佛会活上一千年似的。我们逛街购物,就是在尝试把第三颗草莓徒劳地叠在第二颗之上。这就是何以“由衷的悲伤”是如此重要的财富。

获得这种财富的唯一之道——或者先别提“获得”——能让我们开始珍惜、渴望这种财富的唯一方式,就是了解实相。我们现在谈的并不是了悟很深奥的实相,譬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谈的是了解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别无选择而必须接受的事实——死亡。但我们谈的不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而是现在就正在发生的事实——当下这一刻,我们正在死亡。了悟这种死亡,其实就是在了悟生存的实相。当然,各位都知道死亡无可避免,我会对此详加解释,但不会给各位一张临终时该如何打包行李的清单。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转世、来生。如果没有来生,就没什么好担心了,你就像一座工厂,当电力耗尽,工厂也随之停止运转。我们都算是佛教徒,所以我们许多人不假思索地相信轮回转世的概念,并自豪于这样的信仰。相反的,一些无政府主义科学家也许自豪于相信没有转世这回事。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无论有没有转世,在究竟的层次上都属二元对立,因此我们只能在相对的层次上来讨论转世的概念。不过当我们在相对的层次上讨论,我们基本上是在做非常模糊的讨论。模糊、笼统、不精准,这是整套相对真理的内在特征。

同样是在《般若经》当中,佛陀提到,他曾告诉一位即将证得初地的弟子——菩萨证得初地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他于二大劫、无数生之中累积了许多福德并且清净了所有染污。然而这位菩萨心生嘀咕:“二大劫、几百万次的转世,真是久啊!”佛陀回答:“别担心,当你证得初地,你会发现,所有这些转世、新年圣诞节、国籍变换、投生为各类众生——有时在天上飞,有时在水里游,全都发生在火花迸裂又熄灭的刹那之间。”佛陀又说:“当你证得十地,你回首将发现自己已然度化了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但如果一位菩萨认为自己度化了无量众生,这就像一只萤火虫认为自己点亮了全世界一样。”佛陀接着说:“当你一旦成佛,将会发现自己从未是众生,从未努力修行,从未自始即受苦,你甚至也不是佛。”

上述三段话让我们洞悉大乘佛教令人惊叹的观点。第一段话当中,佛打破了时间概念,如果没有时间,又如何会有转世来生?第二段话当中,佛打破了空间概念。第三段话当中,佛打破道、果的整个概念。所以转世只存在于时间概念之下,从昨天到今天,“我”持续着,这种相续是我唯一拥有并且能指称为转世再生的东西。这种相续的经验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碰到阻碍为止。

有一个类似的印度故事讲得很好。有一个人总是向克里希那(Krishna)祈求,一天他梦见口渴,在梦中四处讨水喝,然后有人给了他水。但这水变成了大洪水,他被洪水冲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岸边,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联系他的妻子与小孩,年复一年,他寻觅归途。后来,他遇见一个女孩,和她共组新的家庭。日后的一天他去取水,从湖面上看见自己的倒影,垂垂老矣,脸上爬满皱纹,胡须灰白。他感到莫名的悲伤,忆起了前妻,而就在此刻,他突然从梦中惊醒,看见克里希那出现在他面前,并对他说:“你怎么了?你要喝水我就给你水了!”

我提这个故事是想说,当这个人从梦中惊醒,他失去家庭、重组家庭等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都在一瞬间消失。由于文化的影响,我们大部分人以为转世是换一个身体,解脱要在很久的将来才会发生,但我们不应该以为到将来才会发生这种事。当那个人看见自己在湖中的倒影感到非常悲伤,正是在那时他惊醒了,也许是看见自己倒影时所产生的悲伤使得这个梦结束了。因此佛教徒相信,转世会持续不断,直至摧毁相续的因缘到来,这是他们理解的方式。这个因缘就是赫赫有名的“证悟”,证悟意指从轮回相续中觉醒。

我之所以提这些,是因为如果不具备上述的观念,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死亡实在毫无意义、毫无用处,也不值得讨论,因为它是结束。但依照佛教的观点,死亡并非结束,死亡并非你最后一次说再见的时候。你最后一次说再见,应该是在证悟之前的那一刻,而在那一刻之前,有太多假的再见。因为一再重生,我曾经多次做你的丈夫,多次被你抛弃,多次为你而死;我曾多次被活炸,只为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反之亦然。这就是佛教徒的思维方式。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稍微谈论死亡,这个议题也才会有意义,才会显得重要。事实上,对于密乘佛教徒而言,死亡或临终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刻,需要好好讨论,因为在死亡的时刻,你拥有一生当中最好的机会。你得到这样的机会,不是因为你是一个认真的求道者,不是因为你去寻求然后才得到它,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去寻求死亡。死亡降临,是因为它是这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对于密乘佛教徒来说,如果懂得运用这机会,它会是个不寻常的加持。

简单告诉各位为什么这是一个好机会。你曾经有过不忙碌的时候吗?几乎没有,不是吗?而在死亡的状态下,你被迫停止忙碌,因为所有东西都在分崩离析,你的眼睛看不见,你的耳朵听不到,你的身体无法再有任何感觉,这些感官像是戴着领带、拿着公文包的受雇于“忙碌”的经纪人,但它们现在全部被解雇!它们离开了,失业了,你也完全失业了!这时候你得到一个机会,你的心识有生以来第一次处在一个最自由、最赤裸、最有力量的状态。

我举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信你们一些人有过这样的经验,曾梦见自己在飞。你甚至梦见自己从香港汇丰银行的顶楼坠落,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见底下所有的红色出租车。为什么在睡梦中你能飞,从高楼坠落而没有死?因为在梦里,身体这个经纪人处于失业状态,没有在运作。把这样的力量乘以一百亿、两百亿倍,就是你在临终或死亡时刻会经历的感觉。因为这个缘故,死亡成为佛教尤其是金刚乘佛教一个重大的议题。

我认为改变我们对死亡的态度非常重要。基于各种迷惑和自私的理由,我们现在对死亡的态度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不习惯。我们不习惯有人死,就好像对这个人喊一声“喂”,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我们也不习惯这个躯体渐渐发臭,不过这种想法很可笑,因为这情况也正发生在我们活着的时刻。无论如何,这是对自我的挑战,所以我们很难把态度从负面转向正面,或至少转到不负面都很难,我就办不到。

记得在我十岁的时候,有人请顶果钦哲仁波切去为一个亡者祈祷。法王带着我去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死人。各位都知道,在西藏传统里,我们为死去的人念诵《西藏度亡经——中阴闻教得度》(The Book of the Liberation through Hearing),一遍又一遍快速地念诵。法王当时就是这么做的,但他没有念诵很久,然后他对我说:“你留下来,我要走了。”仿佛为了安慰我似的,他又说:“不用再念经了,睡吧。”他走了之后,我试着表现得很勇敢。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只有酥油灯,当夜越来越深时,酥油灯的油也逐渐烧完,火焰变得很大,影子晃来晃去,隔天早晨法王问我:“昨晚怕不怕?”我想我应该是骗了他。然后他说:“嗯,很好!你应该更害怕活人才对!”

在许多佛教国家都有陪伴亡者的传统,但目睹死亡很难被接受。童年那次经历过去多年之后,我的堂(表)兄弟病逝于一间不丹医院,当时我也在那里。他因为无法吸气而亡,只能不断把气呼出去,那番景象困扰我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你们是否记得俄罗斯潜艇被困事件?大约有四十名船员溺毙。这也在我脑子里纠缠了好几个月。告诉各位这些,是因为讨论死亡这件事真的很重要,你们不要忽略它。尤其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像我自己,都已经走在生命的下坡路。从现在起,我们有多少人已经过了生命的巅峰期。

现在我们来讨论细节部分。对于许多佛教上师来说,尤其是那些崇高的、已经证悟的上师,语言其实是非常模糊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我们流利的英式英文、中文或其他语言,都跟呢喃的儿语相差无几,可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当然需要用语言来沟通。但人类运用语言的差别很大。

举个例子,在英文中,goodbye这个词有特定意涵,不丹语或藏文里就没有这个词。中文有goodbye吗?我想他们会说“请慢走”。

这可不是小事,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诠释语意是很重要的议题。在某些文化里某个字眼可能很粗鲁,但在其他文化里就可能被接受。譬如英文里的attention(注意)——“请注意”的“注意”,在古典的印度文譬如梵文里,有不同的说法,他们会说“给我你的本性”“给我你的悲心”之类的话。如果你是英国人,当我说“你眼里有污泥”(here’smud in your eyes),你懂我在说什么,知道是“看走眼”的意思; 或者我说“打断你的腿”(break your legs),你知道是干杯时祝彼此好运的意思。对修行者而言生与死的差异并不那么大,因此对他们的听觉来说,“生”与“死”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而我们却为生欢呼:“噢!一个新诞生的宝宝!”对于崇高上师却悲叹:“噢!他就要死了!”

藏文里的“中阴”一词,相信你们已经听过上千次,这可不是美国牛仔裤的品牌一GAP,它真正的意思是“间隔”。“间隔”这个词其实是众多模糊语汇中的一个,却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个。有些人很重视中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是“二者之间”“间隔”的意思。这是个模糊的词语,因为“间隔”的意思是在二者之间,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这”或“那”这二者的存在。然而“间隔”这种概念是解释中阴状态、死亡与临终状态的一个好方法。我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进行“毗婆舍那”的观修时,我们理应住于现在,即过去与未来之间。这多么讽刺多么愚蠢!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临,究竟何谓“现在”?“住于现在、住于当下”,这种说法多么模糊却又如此有力!所以我们要来讨论这个“间隔”。

出于讨论方便,我们必须假设有开始与结束这两个端点,以便呈现出间隔。依据佛教的观点,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中阴,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中阴发生在死亡之后的看法。你会问:“好,如果每一件事都是中阴,那么这个间隔的始末两端是什么?”我们说,从佛性到证悟,这之间的每件事都是中阴。但别忘记,这样说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