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什么:超越“正见”——无见之见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大解《金刚经》之(五)

为什么《心经》或《金刚经》可以平息痛苦,去除障碍?什么是痛苦? 什么是障碍?探究它们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持有的二元分别的见地,和我们制造二元分别的心,就是因。而这些经典给出了对治二元分别习性的方法。

伟大的大乘学者月称说过,一个人至少需要证得菩萨初地,才能解释佛经。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参透经典的。我只能猜想。

佛的跟随者们写了很多了不起的论注。龙树菩萨写了五部大论,弥勒菩萨写了另外五部大论,等等。这些论注是唯一可以模糊地领会佛法的途径。不过,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假装我能够解释《金刚经》。

今天我们从须菩提问佛“我们应该如何称呼这部经”开始讲起。佛回答道:“这部经应该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没有任何东西超越过这部经。因为没有超越,所以也没有超越过超越。”

我来总结一下,《金刚经》是以最不加修饰的模式表达空性的经典。在《楞伽经》和《华严经十地品》等经典中,佛只是提示或暗示说,“哦,诸菩萨们,三界唯心”,等等,他只给了些线索。而在这部经里,佛直接讲了空性。

例如在后面的偈颂里,佛问须菩提:“你认为我讲过法吗?如果你认为我讲过法,那么你就有邪见。因为没有法可以讲。”所以,如果我们认为佛讲了法,在究竟上这就是错误的见地。不可能比这讲得更直接了。对没有多少大乘经论基础的人来说,这听上去就像是疯子的胡言乱语——佛在讲法,同时他又说:“如果你认为我在讲法,那是邪见。

我想正因为如此,所以某位禅宗大师说“佛来斩佛。”如果你想要空性,这就是了。这是一部专门讲空性的佛经,《心经》同样是。我先针对这部经的名字做个概述。也许“金刚石=切断”不是正确的翻译,翻译为“能断金刚”,可能更正确。因为金刚石并非不可破坏,事实上它可以被珠宝匠轻易切割;而金刚才是不可毁坏的,不能被切断。

你要注意,这个“金刚”与金刚乘的金刚不是一回事,当然从究竟上来说,也许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这个金刚指的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据说它能摧毁一切,却没有东西可以毁掉它。

这部经的精华可被总结为“能摧毁金刚的智慧”。金刚是自我的象征,自我可以摧毁很多针对它的威胁,但它本身很难被打败、被毁坏、被消除。自我等同于金刚,为了消除自我,我们需要《金刚经》当中的要义。不要以为佛教徒是在研制一种非常精密的利器,可以用来摧毁天神因陀罗的武器。

现在让我说得更哲学化一些,“金刚”也代表各种各样错误的见地。作为佛教徒来教授《金刚经》,我们心中会有这样的见地,认为自己在做好事,在累积福德,在增长智慧。我们也怀有敌视自我的见地。当一个佛教徒和其他佛教徒交谈,一个较为常见的话题是“自我是多么的可怜”,然后,我们就得到相互认可了。(这是不是大师的反讽?——编者)

你可能在猜想,《金刚经》一定是一部摧毁邪见的佛经。可是,什么是邪见呢?邪见的定义是非常相对的,不是吗?例如,佛教徒认为的邪见,在其他宗教看来可能并不是邪见;而他们认为的正确见地可能与佛教徒所认为的也根本不一致。甚至在佛教不同的派别之间,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个学派的正确见地可能在另一个学派那里就是邪见。(这很值得关注——编者)

大多数人通常把邪见想作不好的东西,我们有很多所谓正确和错误见地的系统。譬如你不爱你的邻居,那就是邪见;如果你顺从你的长辈,那就是正见。但是随着时代更替,我们对正确和错误见地的看法会发生变化。一些在过去会使个人、家族和社会蒙羞的行为,现在已经被社会接受了。

不过,《金刚经》的关键不是指切断这类邪见,而是摧毁所有的见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顶礼佛,因为他摒弃了所有正确和错误的见地。

去除邪见比较容易,摆脱正确的见地就比较难。正确的见地被我们称作“传统价值”,我们把这些价值尊为社会支柱所谓正确的见地,被视作社会常识的脊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备常识,就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见地。

我们从《金刚经》里找不到这类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我们在此接触到的是智慧,智慧和常识完全不同。所以佛教的困难在于,它不是源于常识,而是根植于智慧。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智慧则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

时下,“瑜伽”一词有很多含义,不过它在藏语中的一个最重要内涵是“由正常而来之财富”。当你拥有这种来自正常状态的财富时,你就相当富有,没有挨饿的危险,而且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拥有得不够,贫穷的心态完全消失了。一位瑜伽士,就是一位拥有由正常状态得来之财富的人。

但定义“正常”却不容易。孔老夫子有一种定义正常的方式。当然,弗洛伊德先生和荣格先生也有他们定义正常的方式,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定义正常的方法。

你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是个正常人吗?不管你喜不喜欢,根据《金刚经》,如果你有常识,你就不是个正常人。一个正常人没有染污,不受影响,不受条件制约。举例来说,假如你喝多了酒,开始说胡话,那么直到酒力过去恢复常态之前,你的朋友都不会跟你当真,因为你的心被酒的魔力所制约和影响,你被看作是不正常的。

佛教徒们认为,诸如愤怒、嫉妒和傲慢等烦恼,比酒更具毒害性,更有影响力。除去极少场合,我们几乎是不断在喝这种酒,极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醉醺醺的。从早上起床时,我们就开始因为忙于心中的烦恼而醉了。

这些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你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来自于见地。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见地,所有的烦恼通通来自于见地。例如,有一种流行的审美观认为多大的鼻子最美,多厚的嘴唇最佳,这不是孔夫子的见地,如果由他来订立会略好一些。那些审美观是有些时尚杂志的愚蠢编辑渲染出来的,若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可能是在年幼时被叫作“蜥蜴唇”,心灵留下了创伤。因为这种愚昧,现今可以看到很多人弄了那种肿起来的嘴唇。试问,由正常而来之财富在哪里?我们这些可怜人一直处在饥饿状态,持续紧张,不管拥有什么都嫌不够。讽刺的是,这种紧张有助于经济;如果全世界人的不安全感由于这部佛经而消失,那么经济就会下滑。嘴唇和鼻子只是简单的例子,重点是要说明,我们总是有某种见地。

“世界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有上千种答案。“宇宙之外是什么?”“宇宙有边际吗?”这类问题也有千百万种解答,每一个答案都是一种“见地”。接纳某种特别的见地,会引导我们接受某种特别的系统,这种特别的系统又会导致堕落、争夺和贿赂,然后一切就都不对了。

《金刚经》的目的是切断每一种见地,不过这说着容易做着难。当我们说“无见之见”时,听上去让人印象蛮深刻的。这类话听得多了,我们多少会相信见地是元凶;然而,我们对见地的执着还是那么深。有些见地可以轻易去除,如同鸟在飞翔时抖掉身上的草屑一般;有些见地可以想办法去除,尽管我们不太情愿。不过对于大多数见地,我们就像鸟爱惜羽毛一样执着,我们一直把它们保护得很好,而且经常梳理。尤其是当某种见地的来源碰巧是位神圣的大师,那根羽毛就被无可争议地视为优秀。

这就是为什么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第六品即将结束时说:“不聪明的人,会做恶行而下地狱。另一些不聪明的人,会做善事而升天堂。”因为既不做善行也不做恶行,才是“聪明”——“那些聪明的人,将超越善行与恶行而证得涅槃。

不过,所有这些只是空谈,我们除了说,还是说。如果天花板砸落在我们头上,我怀疑空性仍然不是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救自己的命才是,对吧?对惯有见地的执着,就是罪魁祸首。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拉巴”:三种基本而重要的方法丨如何积聚福德(三)
成佛核心在“般若”•五种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丨大乘攻略
高度总结成佛综述:法报化三身、心佛众生、体相用、中观、瑜伽、如来藏丨大乘攻略
番外智慧20230324丨临终中阴:了解死亡,给福德一个机会
挣钱、成佛两不误: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的生意人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直接成佛的修行——最直接的方法)第十八章:金刚乘(下)丨最高大乘智慧推荐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是大菩萨行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