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注释】
各别缘无间:“缘”,为十二因缘。“各别”为三世各别。“无间”,为因果循环无有间断。此谓:三世各别之十二因缘,因果循环,无有间断。
不相近缘: 亦即不近一切外缘。即是缘觉乘所修之远离行。唐译作:“离愦闹缘”。“相”字为语助词,无义。
所有不着:即凡所有外相,皆悉不着。唐译作:“无所染着”。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 此谓缘觉乘种性之人,有时闻说修行人因身通,而能现种种身,显种种神通,或离一身为多身,或合多身为一身,(“若”,或也),如是等种种十八神通之变化,若闻此等事时,其心即随顺而入,信受不违。
【义贯】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佛“说”三世“各别”之十二“缘”,因果循环“无”有“间”歇,即觉世无常,悟缘无生,因而“举身”上下“毛”发“竖”立,“悲泣流泪”,因即远离愦闹,“不相近”一切外“缘”,乐独善寂,凡“所有”外相皆悉“不着”不染。有时闻说修行人因身通,而能现“种种”变化之“自身”,显“种种神通,若离”一身为多身,“若合”多身为一身,如是等“种种”十八神通之“变化”,缘觉种性之人“闻说是”事“时,其心”即“随”顺而“入”,信受不违。当知此即缘觉种性之人。菩萨“若知彼”为“缘觉乘无间种性已”,应“随顺”其性而“为”之“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之行“相”。
【诠论】
缘觉有二义:一种是禀佛教法而修十二因缘,悟缘无生者,另一种是独觉,于无佛之世,自观万物变易,而自悟无常、无生者,故称独见。这里所称的缘觉,是指第一种。
第2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注释】
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有四种”,是指须具有四种重要性质,或证知四种法。
自性法无间种性:即自身证知自性法之无间种性。“自性”,即是法身,亦即三德中之法身德。魏译作:“证实法性”。“种性”在此即性质之义。
离自性法无间种性: 即证离自性之无间种性。“离自性”即是解脱义,亦即三德中之解脱德。魏译作:“离实法证性”。唐译将前两个合成一个成为“自性无自性法”。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得”,证得。“自觉圣”,自觉圣智。此即无上般若之智,亦即三德中之般若德。唐译作:“内身自证圣智法”。魏译作:“自身内证圣智性”。以上三种合为法身功德。
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外刹”,为指此娑婆世界外之诸佛刹土。魏译作:“外诸国土胜妙庄严证法性”,此为指报身之功德。此为信知诸佛报身功德不可思议。
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 其实这可说是如来乘无间种性的第五个性质 (要件)了。此为闻说以上四种,不论是法身功德,或报身功德,皆为自心藏体所现,而成依正之建立。“身”,为正报,“财”为依报。此为阿赖耶不可思议之境界。
【义贯】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须“有四种”重要性质,(或证知四种法)。一、“谓”证知自身“自性”清净之“法”之“无间种性”质 (法身德),二、证“离”一切“自性法”(解脱德)之“无间种性”,三、证“得”自身内证“自觉圣”智 (般若德)之“无间种性”,四、知见此娑婆世界“外”之佛“刹殊胜”之“无间种性”。大慧,此外,修行人“若闻此四”种功德“事”中之“一一”项,开阐、述“说”之“时,及说”凡此一切但为“自心”藏体所“现”依正“身、财”阿赖耶所“建立”成就之“不”可“思议境界时,心不惊”不“怖者,是名”为“如来乘无间种性”之行“相”。
第3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注释】
不定种性:即于三乘中,种性未定者。
说彼三种时:“三种”指声闻、缘觉、如来三种乘之法。此谓:闻说彼三种乘之法时。
随说而入:随其所说之法而信入。
随彼而成:随彼师之所教而成小、大种性。若其师教以小乘,则成声闻或缘觉乘种性,若教以如来乘法,则成如来乘种性。
【义贯】
“大慧,不定”乘“种性者,谓”闻“说彼”声闻乘、缘觉乘、或如来乘“三种”法“时”,便“随”其所“说”之法“而”信“入,随彼”师所教之法“而成”小、大之种性。
【诠论】
这里所说三种性,只包含声闻、缘觉、与如来乘三种种性,因外道无性,所以不包括在内。又,不定种性有两类:一种新熏,一种旧熏。新熏者,则一闻说即信入 (亦即“随说而入”者),旧熏者则随其师所教,便得成就(亦即“随彼而成”者)。
第4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注释】
初治地者:“地”,为心地。此谓:初发心修行治心地之人。
为超入无所有地:“超”,顿超。“入”,进入、契入。“无所有地”,即无差别处,无所得之无上佛果。亦即一切幻灭皆灭。唐译作:“无影像地”。此句谓,为令其超越诸地,而入于如来所证,一切皆为自心影像,无所有之地。
彼自觉藏者:“彼”,是指声闻种性之行人。“觉”,觉悟、证知。“藏”,第八识。谓彼声闻人,若能自觉悟其自心第八意识,藏体本净。
自烦恼习净:“习”,即无明习气。此接上句谓:如此则其自心中之无明烦恼习气,便可净除。
见法无我:“见”,知见、明见、了了见,亦即证知“法无我”,“无我”,即空义。法无我即法空。明见法无我即离法执,得法实相,于法自在。
得三昧乐住声闻:“三昧”,等持,即定慧等持,在此即是定之义。此谓已证得三昧,而乐住其中,沉空滞寂,得少为足的声闻心量行人。
当得如来最胜之身:声闻人若能觉悟自心八识藏体本净,则不用灰心泯智,寂灭身心以求净,便能顿起寂灭床,高踞菩提座,而亦证得如来最殊胜庄严之法报等身。这是说声闻亦得作佛的道理。换言之,声闻亦得作佛的道理,其关键,只在觉悟自藏心本净,如是则不会厌生死而乐涅槃。
【义贯】
“大慧,此是”为“初”发心修行“治”心“地者”而说之法门:“谓”之三乘“种性建立”之法门;“为”令其一闻顿“超”诸地,而“入”于如来所证,一切皆为自心所现影像,“无所有”之“地,故作”如“是”之“建立。彼”声闻乘种性者,若能“自觉”悟其第八“藏”体本净“者”,则其“自”心中之无明“烦恼习”气,便可“净”除,而得明“见法无我”之实相,而知色相本空,如是,则即使是已证“得”灭受想“三昧”,而“乐住”其中之“声闻”乘人,亦可顿起于寂灭床,而高踞菩提座,因而不久亦“当”证“得如来最”殊“胜之”法、报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