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注释】
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云何”,即何者之义。谓此二种阐提人中,哪一种人为毕竟不般涅槃。
本来:从本以来。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二种一阐提人“中”何者(“云何”)为“毕竟不”入“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了“知一切法”从“本”以“来”即为“般涅槃”相“已,毕竟不”更复入“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之实“一阐提”者毕竟不入般涅槃“也”。
第2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注释】
或时善根生:或有时偶发菩提心,善根生起,而得证涅槃。
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如来虽示现入于涅槃,然如来法身常住不动不坏,竖穷三际,横遍八方,无不周圆;一切众生所行,如来悉知悉见,根机至时,化身千百亿,而为度脱,是故如来实不舍一切众生而入于涅槃也。是故经首大慧之赞偈云:“一切无涅槃,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此句唐译作:“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
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由于实法一阐提人,有时因缘到时,如来会以神力加持,使之生起善根,这时菩萨便把握时机,方便教化成熟之,令至涅槃。所以菩萨就是为了常能成熟成就一切众生至于涅槃安稳之处,故自身不入般涅槃。
【义贯】
“大慧,”即使是“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者,”常“复以如来神力”加持“故,或”有“时善根生”起,而得趣向涅槃道。“所以者何? 谓如来”实“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之“故,菩萨一阐提”者,为教化成熟一切众生而不失时,故“不”毕竟入于“般涅槃”。
【诠论】
此节中,佛虽答说菩萨一阐提,为度众生,毕竟不入般涅槃,同时也提到如来亦复如是,虽示现有般涅槃相,而实如来之无量大悲,未尝舍于一切众生,时常护念加持一切众生,令生善去恶,至涅槃道,以法身周遍圆满,圆明寂照,故能如是不可思议。这也说明了,涅槃、生死,只对众生而言,以众生不离诸相故。对于如来与已证法性生身之大菩萨而言,则已无生死,亦无涅槃,一切对待销亡,离一切诸相,是故生死永亡,涅槃永住,故不更涅槃,是故亦无涅槃与不涅槃。
第3小节.
【楞伽原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注释】
妄想自性:即遍计所执性。妄想又称妄计。
缘起自性:即依他起性。
成自性:即圆成实性。即真如第一义谛心。
妄想自性从相生:“相”,是缘起相。谓妄想自性为从缘起相而生。此即心由境有。以心取著种种缘起之相,故起种种妄想。
【义贯】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三”种“自性。云何”为“三”种“自性? 谓”自心“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及圆“成自性。大慧,”自心“妄想自性”“从”缘起“相”而“生”。
第4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注释】
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事相相”,即事相的复数,等于是说种种事相。第一句之义为:彼妄想自性者,由于依附缘起自性所生之种种事相。“行”,是心行。第二句之义为: 再经由心行,而繁衍显现出更多的种种事相,而于此种种事相上横生计著。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对事相之计著,会有二种妄想自性产生。
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此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建立之法要。“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佛十号之前三个。“如来”,乘真如之理而来。“应供”,为一切天人所应供养,以如来成就一切十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法身功德,能作世间之大福田,供养之即得无量福,故应供养。“等正觉”,即正等正觉,又称正遍知觉,以佛智无有障碍,三世十方,无不遍知遍觉。
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二种妄想自性。
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内外法”,即内法与外法。内法指五蕴根身,外法指六尘等诸法。此句谓:名相计著是于内五蕴根身及外六尘诸法上,起种种计著,计其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名相。故称名相计著。换言之,即是于内外诸法起四句之妄想计著,或是身、边、戒、见、邪等五见,乃至六十二见,皆是名相计著。
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自共相”,即自相与共相。妄计五蕴各有实自相,且皆不相同,称为五蕴之自相;五蕴虽自相皆不相同,然和合为一体成为人时,五蕴便成一相,称为共相。于外器世间法上,妄计四大之坚湿暖动为其实自相,且各不相同,称为四大之自相;四大和合生万物,称为共相。内五蕴、外四大六尘诸法,皆为事,于此等内外事起自相、共相实有之计著,称为事相计著。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依”,所依。“缘”,所缘。“缘起”,缘起性。谓若从所依而生,或从所缘而生者,都叫缘起性。以缘起性必须要有所依,或有所缘,方能生起,若不需依或缘便能生起的,就不叫缘起。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自心之“妄想自性”为“从”缘起“相”而“生”起?“佛告大慧:”彼妄想自性者,由于依附“缘起自性”所生之种种事相(“事相相”),再经由心“行”而繁衍“显现”更多的种种事相(“事相相”),而于中横生种种计著。而对此等事相之“计著”会“有二种妄想自性”产生,此为“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之无上法要。此二种妄想自性者,“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于“内”五蕴根身、与“外”六尘诸“法”上“计著”其有无、断常、一异、俱不俱等名相。“事相计著相者,谓即”于“彼如是内”根身、“外”器界诸法中,起种种对其“自”相与“共相”为实有之“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总而言之,“若”法从所“依”,或(“若”) 从所“缘”而“生”起者,便称作“缘起”性。(而妄想是从所依的内、外诸法之计著生起,所以妄想是从缘起性而生。)
【诠论】
此段经文不容易懂,兹再表述如下:为何妄想是从缘起性生的呢?因为:依缘起自性产生心行→依心行产生计著→由计著产生两种妄想。
两种妄想:名相计著——计著内外法之名相有无一异等;事相计著——计著内外法之自相、同相。
所以说妄想自性是从缘起自性产生的。
第5小节.
【楞伽原典】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注释】
离名相事相妄想:离于名相妄想及事相妄想。亦即离于有无、断常、一异、俱不俱等名相之妄想,及自相(计法为有无自性)、共相(计法为和合一相)等一切妄想。若离一切妄想,即是圆成实性。所谓离妄即真,是也。
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此即三自性与五法会归一心。因为圆成实性是三自性之一,如来藏即五法之如如。三自性实与五法同,只是开合之异而已,开之则为五法,合之则成三自性。且五法之相、名,即三自性之缘起自性;五法之妄想亦即三自性之妄想自性; 五法之正智、如如即三自性之圆成自性。
【义贯】
“云何”为圆“成自性?谓离”于“名相”与“事相”之一切“妄想”分别。此为“圣智所”证“得,及”如来“自觉圣智趣”第一义谛“所行”之真如法身“境界,是”则“名”为圆“成自性”所成之“如来藏心”。
【诠论】
所谓圆成,是因了遍计及依他体性本空,而成圆成实性。因为身心、器界本无名相,原来只是一处心妙真如性,但依妄想分别,而外相繁兴,执著横起。如依自觉圣智所行,则法法本自圆成,心心玄妙,唯是一如来藏心。
第6小节.
【楞伽原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注释】
名相觉想:“觉想”,即妄想。此谓五法中之名、相、妄想三者。
自性二相:“自性”,即三自性;“二相”,即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此谓前句中,五法之名、相、妄想,亦即是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则成相:而五法中之正智与如如,则是三自性中之圆成实相。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中之“名相”与妄“觉”之“想”,即是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二相”;而五法中之“正智”与“如如”“是则”为三自性中之圆“成”实“相”。
【诠论】
此偈颂三性不离五法,五法亦不离三性,盖二者本自一源,只是开合之异而已。
第7小节.
【楞伽原典】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释】
五法自性相经:“自性”,即三自性。“经”,即法门。魏、唐二译皆作“法门”。
【义贯】
“大慧,是”则“名”为以智“观察五法”与三“自性”行“相”之法门 (“经”),是为诸佛如来“自觉圣智”所“趣”与“所行”内证“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