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祝善知识大菩萨 智慧为体慈悲是用 知幻无苦大爱度世
生活中的佛法分两个方面来讨论,理论的和实际的,这两方面同样重要。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论,就不晓得如何实修;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学了很多却不实修,也不会有成果。
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那么除了不伤害别人,你还要尝试去帮助别人,并累积助人的因。帮助别人并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状态,你就做你自己同时能够改变别人,帮助别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愿来帮助别人,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大乘行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一、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观想后的时段(座下瑜伽 )比观想中的时段(座上瑜伽)更为重要。我们每天一小时的禅修,是为了改变非禅修时的状态。在佛堂修法时,会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诚,应该让这些心境随处出现。
我们现在要谈什么呢?生活中的佛法分两个方面来讨论,理论的和实际的,这两方面同样重要。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论,就不晓得如何实修;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学了很多却不实修,也不会有成果。
由于这是个萨迦中心,今天将以萨迦派的理论来谈。虽然蒋扬钦哲这个传承,并非属于萨迦、宁玛等派,不过我也算是在萨迦派学过一些东西。萨迦派说:“如果不懂佛法理论,就去修行、禅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没有手。”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理论。
二、佛陀成道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当时被称为悉达多王子。他看到人间的老、病、死种种痛苦而厌恶轮回,于是离开他的宫殿去求道。一开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师,学了一些印度教的东西,并据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后,他忽然领悟到苦修并非开悟的唯一法门,于是放弃了这个方法,并接受了尼连禅河边牧羊女难陀波罗的供养。然后他来到摩揭陀国,买了些草放在菩提树下,坐在草堆上发愿:“若不成正觉,终不起座!”过了些日子,有一天,当第一道晨光出现,当地国王到临,鼓声响起,林间鸟鸣,众人从睡梦中醒来,这时他得到了最后的证悟。此时大地震动,各种神、阿修罗等纷纷来到他面前顶礼。许多魔听到这个消息都受到惊吓,他们问释迦牟尼佛:“你用什么证明,你在前世累积了如此多的善业?”释迦牟尼佛以手触地,大地再次震动,地神从大地里现身,并说道:“我就是证人。身为大地,从释迦牟尼佛自三大无量劫修行菩萨道以来,我都在这里陪着。”于是释迦牟尼佛的证悟得到了最后的确认。他曾遭受魔的打击、干扰,但并未受到影响。
起先释迦牟尼佛认为,教导众人并无意义,因为众人无法理解这些真理。但梵天等众天神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并请法,于是他来到瓦拉纳西(波罗奈国)开始第一次传法。其后,佛陀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教导不同的人。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佛陀——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他在摩揭陀得证悟,在拘尸那迦涅槃。身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谁,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三、寻求佛法
此时此刻,在座的都会说自己是佛教徒,其实我们只是身为佛教徒,却并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们只想知道什么是证悟、什么是空性,因为它们听起来不错,富有逻辑,有时似乎又充满幻想。尤其是金刚乘——想想自己能多两只手或许可以做事更快,似乎很不错。但我认为,这些人是在学习佛法,而非求证佛法。当然,学习佛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求证佛法,这点更重要。
另外,我们有个毛病,认为要当个佛教徒,就必须改变生活的特定部分,比如剃发,吃素,换上法衣,特别布置一间佛堂,还有每天花几小时喃喃念咒——其实念咒并不怎么美妙。或者大家会这么认为,我是个生意人,这辈子没法得到证悟;我是个出租车司机,这辈子不能真的成为菩萨。
各位都接受过灌顶,对吧?各位曾想过自己就是一位菩萨吗? 我确信大家未曾这样想过,因为各位不敢认为自己是菩萨。你认为菩萨高高在上,具有黄金、玉石等颜色,我们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把自己和菩萨划清界限,如此一来,我们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菩萨。认为菩萨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这是错误的想法。当你接受灌顶的时候,你就是菩萨。你受了菩萨戒,这代表什么?并非代表你于佛教中得到升级,而是代表你有责任帮助别人证悟,这才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讲座主题的原因。
很多人受过喜金刚的灌顶,自观为喜金刚也有一段时间,却心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你们把喜金刚和自己加以分别。同样,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萨的灌顶,并做修持,却又把文殊菩萨跟自己分开来。文殊菩萨从不跟着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里,因为你认为文殊菩萨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萨并没有成为你的内在。或许你每天早上都做一个小时的观想,但你把那个观想留在你的佛堂里,没有带在身边。谁是文殊菩萨?那尊佛像拿着一把剑,什么剑?切菜的剑吗? 拿着一本书,什么书?讲故事的书吗? 你们都知道,我们也创造某种引导的光,放光迎请,你的上师自己就会来这里。你摆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对,以至于这变成你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对这个佛桌上的文殊菩萨,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恶感,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萨分开来了。
身为一位金刚乘行者,把文殊菩萨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来跟朋友说,观想后的时段(座下瑜伽)比观想中的时段(座上瑜伽)更为重要。我们每天一小时的禅修,是为了改变非禅修时的状态。在佛堂修法时,会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诚,应该让这些心境随处出现。
四、小乘、大乘、金刚乘
且让我简单说明。我认为各位的生活无须做任何改变,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这类东西。我们该做的,是不去伤害别人,不去伤害众生,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做这些事并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禅修持咒,你自己就做得来。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纯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就已经足够,无论你有没有佛教徒的名,都不重要。
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那么除了不伤害别人,你还要尝试去帮助别人,并累积助人的因。帮助别人并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状态,你就做你自己同时能够改变别人,帮助别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愿来帮助别人,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大乘行者。要做个大乘行者并不难,只要你有意愿帮助别人,也确实去帮助别人。
现在我们是什么呢?我们似乎被称为最高阶的金刚乘行者,但身为金刚乘行者,我们甚至没有修持“不害人”的小乘法则。我们是多么经常地有意伤害别人又是多么经常地无意伤人。再这样下去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金刚乘行者。金刚乘应该真有其特殊之处,既然如此,它应该有些快捷的法门。如何同时是普通人又是金刚乘行者呢? 你必须要有“净观”,视众生为清净,视轮回、涅槃为同样清净,至少应该这样对待你的上师。
五、生命是什么?
再回到理论的方面。有个问题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问过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么?”我们做工作以谋生,但谋的什么“生”呢?我们到底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作?这个生命的背后是否另有一些东西呢?这个生命到底是如何开始的?
有些聪明人曾想过这个问题,并试着去解答。不只是佛教徒,许多其他宗教人士亦然,比如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他们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的人生目的就是侍奉上帝。如果你违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遵从上帝的意旨,你就被允许进入天堂。但你不能成为上帝,上帝永远高人一等。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但佛教徒并不相信这一点。在印度,佛教有四种教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两者属于小乘,另外还有“唯识”和“中观”理论。我们应该属于中观派,但事实上我们连佛教最基本的理论——“说一切有部”都还不了解。【未完,待续】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简介:
1961 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乘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青年时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便已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中国台湾等地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贵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
作为著名的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多年来上师一直以最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最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它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爱。
佛之智慧 励志能量 天地生死 文学欣赏 更多精彩
关注我们
精彩阅读推荐
●《金刚经》的全部智慧就两个字丨帮助你解脱一切烦恼,进入极乐世界
●诚意推荐:对治嗔恨、贪欲、感伤的一个殊胜方便法门,也是修道觉悟的方便大法
●倾力推荐:一文读懂最深奥的佛理:万法空性(具足)和万法平等
读 原 创 因 缘 不 易 点 赞 转 发 大 布 施